“雾失楼台,月迷津渡”,古典诗词中意境朦胧的场景,却成了近年来全国很多城市空气状况的真实写照,这大气污染背后的元凶之一正是燃煤排向天空的烟气。在浙大,能源工程学院的高翔教授始终在与这“浓烟”对抗,探索着更清洁的能源利用方式和更高效的污染物治理技术。

“27年来,其实我就做了一件事”。1990年,保送浙江大学本校研究生的高翔师从岑可法院士进入煤炭清洁利用研究领域。“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解决国家的现实难题我责无旁贷,我们的目标是使燃烧煤炭变得更清洁”,高翔说。

“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并非是一朝一夕能够改变的,当今我们的绿色发展离不开煤炭的清洁利用。”针对燃煤污染问题,高翔及其团队先后研发的节水型多级增湿半干法烟气净化技术、湿法高效脱硫及硝汞控制一体化关键技术等一系列环保技术已广泛应用。尤其是近年来与浙能集团等产学研伙伴合作研发了燃煤电站多污染物超低排放系统,率先在嘉华电厂1000MW机组上成功应用。第三方权威监测数据显示,该工程首次实现燃煤机组主要污染物排放优于燃气机组排放限值。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自2015年起,“超低排放”连续三年被列入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当前,超低排放已成为火电行业深入实施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新常态”。目前,高翔团队研发的超低排放技术成果已在全国300余个燃煤机组投入使用,近三年给产学研合作单位带来了高达100多亿元的产值。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2001年,在岑可法院士的倡导下,高翔作为主要参加者共同在国内率先创建了“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新专业,响应了国家“节能减排”对能源与环境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能源学院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在学院研究生培养方面,高翔积极推进研究生的国际化培养,推动了学院的全英文课程建设,并牵头与瑞典皇家工学院和日本京都大学合作建立了研究生双学位培养模式,把学生派出去的同时也把发达国家的学生吸引进来;同时,推动与企事业单位合作建设了65个研究生工程实践教育基地,为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从而为能源学院吸引了一大批优质生源。

“年轻学生本身有巨大的创新潜力,创新能力强,关键是要搭好平台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多年来,高翔一直热心指导本科生参与节能环保工作,并对二、三年级的本科学生开放了实验室,鼓励本科生参与研究,参加国家节能减排大赛,在他的指导下多支队伍获得了优异的成绩。他常说:“学生取得成绩比我自己取得成绩还要高兴”。2015年,高翔作为第一指导老师,指导李启彰等7名本科生完成作品“空气洗手装置”一举斩获当年由中国工程院、美国国家工程院、英国皇家工程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全球重大挑战峰会”的唯一金奖,并获得2016年第44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及特别大奖。

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的他,时刻关心着学生们的个人成长和发展。“我从本科三年级就跟高老师做科研,激发了我的兴趣,并对我的职业发展进行了很好的指导,于是我进一步攻读博士,”直博生胡文硕说,“高老师平时科研工作繁忙,但坚持定期召开课题组讨论会,不仅讨论研究方向和实验方案,更关心同学的思想和心理动态,关心同学的未来发展。”

不计利害,只问是非。高翔在谈及自己一直坚守在浙大的原因正是浙大长期以来“求是、创新”的氛围。“浙大人最大的优点就是求是,同时学校又注重学科发展、注重人才培养、注重科研创新,这让我始终充满干劲。”1988年,作为该届在能源学院中第一位入党的学生,高翔已有近30年的党龄。

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推进绿色发展,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这让我倍感振奋,而作为一名奋斗在能源清洁科研、教学一线的党员教师我更感到责任艰巨。”高翔说,未来他的团队将继续为建设“绿色中国”、“美丽中国”而不懈奋斗。

(李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