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是舞者

时间:2016-04-19浏览:1698

      15年了,浙大文琴舞团的排练室,总是浸润着熟悉的汗水味道和让人顿时安静下来的文艺气息,我们轻声走进去,没有一个人抬头,仿佛已经将灵魂交给了舞蹈,他们跳得沉醉而痴迷、旋转、跃起、俯身,侧首……这个由学生组成的业余舞蹈团队已经呈现了大大小小五十多场演出,保持每年两次的专场,自创剧目十余种,获得过荷花优秀表演奖,每年获得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奖项,但每当演出结束,观众离席,掌声渐息,灯光渐暗,拿走所有光环,他们终退回最原始的身份―――舞者―――一群简单的爱舞之人。

 

  文琴舞团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舞蹈团队,团员来自浙大各个不同的专业,对舞蹈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常常一支舞蹈要改十多次,往往最终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早已忘记了最初的版本。

 

  文琴舞团并不是一个专业的舞蹈团队,团员来自浙大各个不同的专业。对舞蹈的热爱让他们走到了一起。“舞团将我们聚在一起,练习,排舞,谈谈理想,聊聊人生。”文琴舞团每周两次的训练,对于需要从西溪赶来紫金港的鲁仟慧来说却是件值得期待的事。
  不是科班出生,要成为一个合格的舞者,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成为一个舞者,基本功是必须的。”文琴舞团的指导老师杨宾说,每一个刚进舞团的人都是通过练基本功融入集体的,软开度,横竖劈叉,下腰,小跳;而他们每周两次的训练,也保证一次至少一个半小时的基本功训练。“这些很枯燥,确实成为舞者的基本素养。”
  基本功之上就是舞蹈的编排,一支舞蹈,从在脑海中成型到最后呈现给观众上大致需要三个月,然而在舞台上,最多也就短短十分钟。一个自创曲目的形成,从确定主题,到故事构思,到动作编排,再到音乐配合,最后是无数次的排练,每一个环节,需要的不仅仅是全情投入,每一个舞者对这个主题的感悟,对舞蹈的热爱才是一曲舞蹈的画龙点睛之笔。
  “动作的编排是这其中最困难的环节。”杨宾老师说,“你的脑子有这支舞蹈的感觉,但是跳出来的动作却总是没办法把这种感觉淋漓极致表达出来,简单来说就是很难‘具象化’。”于是常常一支舞蹈要改十多次,团员们今天学的动作和昨天的不一样,明天又和今天不一样,往往最终站在舞台上的时候早已忘记了这支舞蹈最初的版本。
  记那年暑假排练《致青春》,那一年7月的杭城特别的热,人几乎要被炽热的阳光晒到蒸发掉,队友们磨合了整整一个月,不断地调整细节。有一次排练时重复录制了六遍录像,排练结束后,男生打着赤膊,女生们也撩起上衣,大家都不顾形象地趴在地上的瓷砖上纳凉。“有一个细节特别有意思,每次排练结束后大家到教超买水,冰柜一打开,所有人都恨不得趴到冰柜上―――凉快”,前任文琴舞团团长任帅笑着说。
  后来,《致青春》一舞获得了2013年浙江省大学生艺术节的一等奖,这是一次对他们自己青春的献礼。

 

  舞团就是一个大家庭。即使毕业了,他们与舞团的联系也从不会断,在舞团十五周年“拾・舞”的演出中,老队员又重新站到了舞团的队伍中,与熟悉的那群人再一次翩然起舞,仿佛从未离开。

 

  倪百慧永远都会记得她在本科毕业那的“浙年夏天”户外舞蹈表演。在图书馆外面,其他人为她穿上学士服,所有人退到她的身后,她独自在图书馆的台阶上翩然起舞。“真的是八十岁的时候想起来还会微笑的事情,特别特别感动”,她笑着说道:“当时的细节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永远记得谢幕的时候心里的感受。”
  “舞团是我实现梦想的地方,在这里我可以把想说的话说出来、把想做的事付诸实践”。在文琴舞团的五年,倪百惠与舞团一起成长。在她担任团长的两年里,她和团友们尝试着各种可能,拉来外联赞助,举办专场演出,开办舞团摄影展,开创了文琴舞团二团……让许多看起来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在跨越重重阻碍和羁绊的过程中,我变得更加勇敢。”
  对倪百惠来说,舞团是她最无法割舍的东西,“每天睁眼闭眼想到的都是团里的事情,我甚至觉得我是一个舞蹈专业的学生,广电新闻只是我的辅修”。在本科毕业之后,她还是继续留在舞团参加训练和比赛,因为她珍惜每一个起舞的日子,珍惜和舞者们一起度过的每分每秒。
  舞团,给了伙伴们灯光,演出服,奖杯,掌声,还有点缀在每个舞团人的记忆里的,如家人般的温暖的细节。舞团的成员们不仅是是艺术上的知音,挚友,更是生活上的伙伴。舞团将他们紧紧串到一起,将他们嵌入了彼此的生活。
  在假期的寒暑训时“大家一起啃着面包互道早安”;在舞团的茶话会上每个人讲述自己和舞团的故事到热泪盈眶;在每一个周末风雨无阻聚在小剧场的排练房……由于排练的需要,舞团中每一个人的课余时间大多是在舞团度过的,于他们而言,舞团俨然就是另一个家。
  以体育生身份进入舞团的鲁仟慧给我们讲述了一件让她一直记到现在的故事:那次寒假因为比赛的需要,舞团的成员们在空荡荡的学校训练。“记得那次天气很冷,以前在省队训练时的旧伤复发了,也只是随口提了一句,第二天大家就带来了各种各样的药膏。”
  舞团中不乏研究生仍不愿意离开舞团的元老级舞团成员,即使毕业,他们与舞团的联系也从不会断,“只要来杭州附近出差,老的团员就会回来看看,”杨宾老师像在说一群离家的孩子,在今年文琴舞团十五周年“拾?舞”的演出中,一些老队员又重新站到了舞团的队伍中,与熟悉的那群人再一次翩然起舞,仿佛从未离开。

 

  “不要想动作,尽管发挥,突破自己的极限!”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表达,是内心的一种表达,最重要的就是把舞蹈融到身体里,跳出自己内心,跳出自己内心的故事。

 

  在同学们训练得正投入的时候,丹姐不忘提醒大家。这场训练没有整齐重复的动作要求,随着音符时而舒缓时而跳跃的流动,每个同学都按照自己的方式舞动,看起来更像是一场舞蹈的狂欢party。
  在这样的训练方式下,同学们都能够全身心地投入,训练也变成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之一。而这些正源于丹姐从“动作最重要”到“心情最重要“的转变。2001年舞团成立之初,丹姐就一直担任文琴舞团的指导老师,一向要求严苛的丹姐对动作的准确度要求非常高,同一个动作可能练上100遍。转变的源头发生在几年以前,经过一整天的训练之后,一个同学终于忍不住向丹姐哭诉。那个时候,丹姐开始思考,文琴舞团并不是专业的舞蹈演员,对动作高要求的意义是什么?指导老师应该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除了表演给别人看,舞蹈给我们自己带来的是什么?
  在不断的探索中,丹姐也找到了自己的答案,文琴舞团并不是专业的舞蹈表演团,在丰富校园文化的同时这里更是一群爱好相同的人的聚集地,对于动作的吹毛求疵并不能给舞团带来实际的意义。动作是对舞者身体上的要求,而文琴舞团现在则更注重思想上的碰撞。舞蹈不仅仅是一种表演,更是一种表达,是内心的一种表达,除了跳给别人看,舞蹈更应该成为自己的一部分。在丹姐看来,文琴舞团的成员们在跳舞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把舞蹈融到身体里,跳出自己内心,跳出自己内心的故事。
  丹姐在文琴舞团中的角色也因此发生了变化,以前是一个在动作细节上花功夫的教授者,现在则是一个引导者,引导大家和舞蹈融为一体,用舞蹈讲故事,丹姐也会鼓励大家进行创作,有了好的想法,大家便一起编舞蹈,去探索,去表演。现在,除了常规的表演,文琴舞团还创作了更多的形式,肢体剧、短片、美术策展……在的文琴舞团不只是在排节目,更是在创造舞蹈,创造故事。舞者也不仅仅是演员,更变成了观众,舞蹈不再局限于舞台。
  舞蹈的灵魂在于是认识美展示美,丹姐更希望舞蹈成为每一个文琴舞团人一辈子的爱好,将舞蹈融入到生活之中“就像学说话,以前总是听别人说,现在自己会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