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人文社科研究评比颁出两个特等奖

时间:2016-04-27浏览:473

 

  本报讯(记者 吴雅兰)如何发挥失业保险金促进再就业的功能?怎样度量合理的步行范围?电视剧中不断涌现的“宋仲基们”与不断上升的离婚率有关吗?……4月15日,第三届浙大学生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奖答辩会在紫金港举行。经激烈角逐,此前已空缺两届的特等奖一下子有了“双黄蛋”,分别由经济学院王建英的《转型时期土地生产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关系再考察》和心理系丁晓伟的Binding Biological Motion and Visual Features in Working Memory夺得,另有14项成果获得一等奖,10项成果获得二等奖,12项成果获得三等奖。
  “土地生产率与农户经营规模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像农业机械化这样的努力是否得到了成效?”一连串的问号促使王建英开始了深入研究。王建英对江西省325户稻农的调研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地块层面,不管是单季还是全年,土地生产率与农户经营规模表现出显著正相关关系。另外,增加机械使用的确会提高土地生产率,也就是说机械化的作用不仅仅限于扩大农户经营规模。
  丁晓伟所研究的是个体用于完成诸如推理、语言理解等任务的工作记忆,对个人在社会交互过程中身份信息的绑定记忆机制。他发现人的工作记忆只能绑定存储很少的身份信息,并且须经有意识记忆。该研究不仅有助于揭示生物运动的工作记忆加工机制,而且还可运用到检验目击者证词的可靠性等方面。他的文章也已发表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Human Perception and Performance上。
  据介绍,本届评选活动共有110项成果申报,经初审、通讯评审、会议复审和网上公示,共有38项成果入选答辩会。
  副校长罗卫东出席答辩会,他看到本次赛事有十几个院系学生参与,并且成果水平较高,表示非常欣慰。他希望这样的赛事能推动大家增强对人文社科领域的学术兴趣。
  学校社会科学研究院、相关院系负责人出席了答辩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