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在医改中的实践

时间:2016-04-27浏览:618

 

浙江大学医学院卫生政策学研究中心 董恒进  


    浙江大学作为一所教育部直属、省部共建高等院校,一直以来充分发挥其在医药卫生领域资源的优势,在推进浙江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早在2010年10月,浙江大学就开启了合作医院建设步伐,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以重点学科为抓手,与地方政府共同打造区域性医疗中心。在2013年浙江省实施“双下沉、两提升”政策之后的当年7月,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与基层医院合作办医全面铺开,目前已与27家县级公立医院建立了以托管为主的紧密型合作办医关系。
  在改革当中,浙江大学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逐级下沉医疗卫生帮扶体系,努力解决基层群众看病难的问题。高等院校如何在医改发展中发挥作用,浙江大学的改革探索走在了前列。

  秉承浙大“求是创新”的校训,经过不断探索、大胆实践,浙江大学在医改中创建了行之有效的帮扶模式,共建区域性医疗中心及全方位下沉医院管理、文化与技术。几年来,浙江大学医学院及其附属医院通过重点学科对接、教授或副教授兼评、本科生实习基地建设、全日制研究生联合培养、进修平台搭建等实际举措,在全省范围内建立了6家区域性医疗中心(合作医院);并通过区域性医疗中心将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的管理与医疗理念及其它优质资源逐步辐射到市、县(区)医院以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
  浙江大学医学院各附属医院形成了总体目标相同、具体形式各异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模式,创建了具有代表性的北仑模式、建德模式、武义模式和各具特色的专科医院帮扶模式:通过“造血”型的人才培养、按需发展的学科建设、临床与科研的并重、医疗资源的有效整合,带动了北仑医院等级的提升,形成了优质资源下沉、逐级辐射的北仑模式;以国际医院管理认证(JCI)为抓手,通过更新管理理念、融合医院文化、提升医疗服务质量、下沉人才资源、建立纵向远程医疗,形成了医院管理、文化与技术全方位提升的建德模式;通过医院文化与医疗质量管理理念的植入,建立骨干医师“一对一导师制”的培养制度,形成了人才培养与医疗质量同步提升的、逐级帮扶的武义模式。区域性医疗中心及帮扶模式的建立给当地居民就医带来了方便,受到当地居民的好评,提升了当地及周边地区居民的健康水平。
  浙江大学将其自身的临床与教学优质资源服务于医改与社会,体现了高校在医改当中的重要作用,促进了社会公平,方便了居民就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提供了有助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合理途径。在下沉工作中,浙大人特别是下沉人员,秉着一切为了人民健康的理念,克服了家庭及工作上的困难,体现了“医者仁心”、“医乃仁术”的崇高品格与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