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看千尺舞霜风

时间:2016-04-27浏览:545

  对于一个刚进入到大学的大一学生来说,能遇到一位有着丰富的学术经验的博士真的是一件很荣幸的事,虽然与梁洪超博士接触的时间不长,但是从他的言谈举止与日常的微信信息中,我大概能用“扎实、勤奋、严谨”来形容这位随和的学长。
  建筑学对于大多数像我一样的文科学生来说是一个陌生的领域,能了解到其中的艰辛与不易的更是少数。梁洪超博士是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的一名研究结构物抗风性的学生,建筑物的抗风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建筑的牢固度,也是影响人类安全的重要因素。所以,可以说,这是一个需要高度责任感和耐心的专业,稍有不慎便可能出现差错。
  每当讲到实验的细节,梁洪超总是显得格外谨慎。山包模型是用来模拟山地环境的,而测压管是用来测风速的竖向剖面的,为什么要用横横竖竖那么多测压管呢?他笑着说:“因为这样精确度高些。”精确度的高低,一直被作为实验的标杆,也是每一位科研工作者共同的追求。对于学长来说,每一次实验,既是一次经验的积累,更是一次与精确度争分夺秒的竞赛。
  谈到实践体会的时候,梁洪超特意强调了一次让他刻骨铭心的经历,那是他大四毕业暑假的一次建筑物的风动实验,他把整个假期都泡在了实验室中。当他做到第三个实验时他有点松懈了下来,赶去听了一场讲座,不巧的是甲方(也就是提出建筑设计要求的公司)却打来电话说设计的模型与要求之间有出入,当他再次检查图纸时才发现了自己的失误,当他说到这里时,言语中有些惭愧。他说,正是因为如此,他开始严格要求自己,每一次实验、每一个细节、每一种器材都要经过他的反复敲定。渐渐地,他开始明白了严谨与科学才是学术的两面重要的大旗。以至于接下去的整个暑假,他都保持着一种紧绷的状态,认真地对待手中的每次机遇和挑战。每天上午九点准时到办公室,然后马不停蹄地做实验,这成为了他学术的主旋律。有一次,他因为发高烧住院一星期,却都没有停下学术研究的脚步。他说:“严谨是学术的根本,是所有的学者最高尚的品格。”
  当提到实验中的困难时,学长只是草草带过:“查资料、找文献、问同学,并没有不能解决的困难”他笑说,“学生就是来解决问题的,能解决的问题都忘了,剩下的就是不能解决的了,这也是我的研究重点。”我问他,作为学者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他不假思索地提到了“尝试”―――只有开拓进取才是学术发展的动力。为此,他还说明了他对于浙江大学“求是、创新”校训的认同:“正确性、新颖性,正是成功的两扇大门。”
  梁洪超告诉我,他现在正在进行体育馆的风动实验和山地地形下的风场的研究。一个个小盒子一样的器械在他的手中流转,学长说,这是来模拟地面的粗糙程度提高实验的精确度的,一件件小器材都是学长眼中的宝物,有着不同的故事,却铸就着同一个理想。梁洪超说他希望能和师兄师姐一样,成功进入设计院从事工程设计方面的工作。谈笑之间,让人似乎能够看见一种关于学术的执着正在被延续下去,那是一种精神,更是一份坚持。
  每当我们不经意间路过草坪边的一尊雕塑,他也许是一位和蔼可亲的校长,也许是一位自强不息的学者,我们之间仿佛都在进行一次无声的对话,那一场交流,关于对先行者的敬仰、关于后辈们的继承。明年是浙大120周年的校庆,梁洪超说,他从2010年入学到现在一直都在紫金港校区学习工作,见证了这里的一点一滴的发生与发展。他刚到学校时,学校里的树木都显得矮小稀疏,六年来,浙大的植物都长高了,就如不断以辛勤耕耘来滋润知识田野的学者与教授们。正是因为如此,浙大的学术成果也在一点一点的积累。他说,在浙大的几年正是他收获成长最多的时光。也许,每个求是学子都在期盼着母校能够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为更多的学子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更多的人带来阴凉与抚慰。
  “白首归来种万松,待看千尺舞霜风”,“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是中华儿女对于生活与生命的态度,也是无数的学者专家共同的追求,在浙里,母校与所有的求是学子都将在探索未知的风浪中砥砺前行。(毛诗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