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责任,创新传承

时间:2016-05-13浏览:1386

  选“创新”,为做一点传承
    我的“创新”初见,是遇到中国创新管理领域的创始学者许庆瑞院士。
  在老先生的办公室,有一幅画卷,题名“创新之树常青”,寓意浙大创新研究源远流长。
  在老先生团队的两年半时光,是开阔眼界的两年半:我了解了中国创新管理领域从无到有的整个历史,了解了中国创新管理从引进消化吸收国际经验、再到追赶跃升的演化过程,也了解了浙大创新学派成员结构、知识生态系统、以及学派在中国创新管理领域中的位置与影响力……这对一名初来乍到的创新管理研究生是一笔无限珍贵的财富。
  在老先生团队的两年半时光,也是打基础的两年半:熟读创新领域的经典文献,学习组织管理的研究方法,以及深入产业调查我国企业创新管理的实际问题与用户痛点……耳濡目染之中,我从一名理工男逐步转型,积累了对于创新管理这一研究领域的问题敏感性、知识基础、以及解决方法能力。
  更为幸运的是,我在博士阶段,遇到了我的第二位恩师―――中国创新管理领域第二代的领军学者陈劲教授。对于学生的培养,陈老师强调一份包容,倡导一份人文关怀下的爱与创新。陈老师重视文献与书籍阅读,并用自己二十多年积累的几十万册藏书,为团队搭建了自己的图书馆;陈老师强调“干中学”,建议我们在文献研究之外,参与企业与政府管理实践,并通过团队项目与个人社会资源,打造学生组织管理实践的生态系统;陈老师关爱我们的生活,鼓励我们谈恋爱,要求我们吃好穿好,快乐健康地成长……在我四年的博士生涯中,陈老师之于我最大的福祉,不在于他教了什么、传递了多少知识、帮助学习与生活的提高了多少,而在于与他的互动过程之中,我从他的身上体察、认识、感悟到一种人文关怀,一个创新研究学者在探索知识创新与社会发展背后的平静、尊严、包容与关爱。
  遇到两位老师,是我的一种幸运,选择“创新”,也希望能做一点传承。

 

谈“责任”,坚守一份准则
    我因“责任式创新”(也可译为“负责任创新”)参与这次评选。
  最初的选题来源于一次巧合,一次师兄弟之间的聊天。天马行空的头脑风暴之中,我洞察到责任式创新在中国情境下的讨论空白,抱着一种实验的心态,尝试将责任式创新与中国创新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情境做嫁接。最终,我完成了四篇文章的写作发表。
  作为欧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情境下的建构概念,责任式创新强调科学研究与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当人类大量关注到内燃机、原子能、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技术创新对社会产生的进步意义之时,基因工程的社会伦理危机、核物理及能源应用的安全隐患、流感病毒研究的安全性、信息与通讯技术的隐私风险、工业化与技术进步的环境污染与负外部性等议题需要科学家、社会学家、人文学者、政策制定者更多的关心技术创新的社会责任,关注创新对于道德伦理需求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期望的满足。
  同时,在研究本身的问题源起之外,撰写论文的过程,也是对我自身价值观、伦理体系的建构与完善过程。作为一名青年学生,责任式创新的研究使我更加体会到为人处事中一份“责任”的价值:做一名正直的人,珍惜时光,是我对自己与家人的责任;做一名合格的博士生,积极快乐地成长,是我对导师陈劲教授和母校浙大的责任;保持一份写作的中正心,传递一份人文关怀,是我作为一名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者对社会的责任。

 

●结束语
    浙大七年,谨在此向许庆瑞老师、陈劲老师,RCID团队、最佳创新团队的兄弟姐妹们,09管工班、科教中心的师生,以及我所在的温暖的公共管理学院(包括包松、卓亨逵、朱建芳、王婧旖等老师,沈永东等同学),及其挚友邓国梁、任宗强、吴志岩、楼杨钇、周增骏、王锟、周佳、项杨雪、刘叶老师、叶伟巍老师等表示一份感谢!常怀感恩,传递一份人文关怀:创新精神+责任意识,亦是我作为浙大学子的一份责任。

 

  第三届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优秀成果一等奖:责任式创新:源起,归因解析与理论框架,申请者梅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