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大脑的“博弈”

时间:2016-05-13浏览:747

 

     也许,你会认为学心理学的人,都是一位特别会利用人的微动作,来了解人的想法的“窥视”大师。虽然不会“窥视”他人的想法,但是,丁晓伟在探寻认知过程的确有一手,可以称得上是“与大脑博弈的人”了。
  人的大脑是分很多模块的,有味觉模块,听觉模块等等。“人脑就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电脑,而这些模块就像是软件,我们就是在探寻这些软件怎么运作。”视觉模块就是丁晓伟的研究方向。他以生物运动为研究载体,探寻视觉工作记忆与生物运动的绑定关系。比如目击者提供证词时,描述的情景,例如罪犯的动作,穿着等,可以以此实验结果为依据。
  在这次获奖的研究中,丁晓伟研究的是个体,现在他正以交涉中的人为研究对象,来研究人们对于多种物体的自动绑定会不会发生。
  团队合作是丁晓伟做出科研成果的关键之一。“在当今这个学术背景下,要想把科研成果快速的迭代出来,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足的。”丁晓伟的想法,再加上一整个团队的协作,还有研究生收集数据。而作为一个团队的主力,丁晓伟主要是研究数据,进行整合。
  心理学是一个交叉性学科。心理学测试软件的制作,要依靠Matlab这类软件。除此之外,还会有其他院系的来参加心理学的科研。比如,计算机系的研究生利用编程,做功能更强大的数据整理与分析等工作。“我最近在琢磨一片关于计算机视觉的论文,那篇论文,利用了计算机科学的优势,运用了大量的数据,做出的结果十分出色。”丁晓伟说,“我们心理学研究,会紧跟上时代的步伐,利用大数据的优势,来做出更优秀的结果。”
  实验结果是要用数据来作为支撑的。但是在最近,心理学的研究却被“重复性灾难”搞得人心惶惶。有研究表明,心理学的实验是不可重复的。这使丁晓伟的团队,在选取测试人数时,十分谨慎。原本十几个人的数据容量,在参考相关文献,权衡之后,被扩大成了之前的两倍。
  实验数据的采集十分艰辛。在实验前,被试者是否吃过饭,是否和其他人吵架等,这类无法察觉的影响因素,都会对实验结果造成不确定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被试者会在实验的过程中揣测测试的目的,进而选择迎合或者故意违背实验的方向。“我们的许多实验都会重复采集数据,有时候,一个实验重复采集数据十五六次,都得不到想要的结果,非常的痛苦。”丁晓伟说。基于研究对象的复杂性,被试者在测试完后,都会有问卷调查,以便于剔除那些,已经知道或者揣测出实验目的的人员。
  他们实验用到的材料也是十分的多样化。有各种各样的物体,分开的瓶子与瓶盖,锁与钥匙等等。为了保险,每个图片都被加工成了黑白图片。甚至,为了判断抽象物体对视觉记忆的影响,他们还特地找来相应物体的简笔画,作为测试材料。在做人与人的交涉实验时,他们还把人抽象成了光点。
  心理系比较枯燥,这是丁晓伟刚进入时的感触。但是,随着一次次实验数据的采集,分析,找到自己想要的数据结果,他逐渐喜欢上了这门研究记忆,注意,感知,甚至是推理等方面的认知心理学。缺乏自信的他,也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找到了自信。
  他在与人脑的博弈中,探索着这片神秘领域的奥秘。

 

  第三届浙江大学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生优秀成果奖特等奖:Binding Biological Motion and Visual Features in Working Memory,申请者丁晓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