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浙大找到了“北极星”

时间:2016-05-27浏览:1060

 

  陈仙辉:1963年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教授,著名超导专家,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201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下一个可以用来划分时代的材料,可能就是室温超导体。”在陈仙辉眼里,超导有着可以改变世界的神奇魔力,“如果发现室温超导体,它将给人们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到那个时候,我们出门可以坐上悬浮的超导车,甚至手机、手提电脑充一次电,就能用上好几个月。”

 

  对超导“情有独钟”
  1979年,刚满16岁的陈仙辉在大学的物理课上第一次接触“超导”概念:超导,是指某些材料在温度降低到某一临界温度时,电阻突然消失的现象。当时的他对哪些材料具有超导特性,其机理是什么等未解之谜十分感兴趣。但是因为当年条件有限,他只能从图书馆有限的书本中获得对它的一个初步认识,而且学校也没有先进的实验仪器可以用来做实验。1986年陈仙辉考入杭州大学(现浙江大学)读研,学习理论物理学,真正开始了他的科研之路。
  “1986年桐氧化物超导电性的发现使得整个科学界都在研究超导材料,其狂热劲头绝不亚于当年的大跃进,甚至连很多国内外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都想买个炉子去烧样品。”陈仙辉回忆当年的局势。在全世界向超导进军的时候,他怀着引领世界科学潮流的雄心壮志加入了这个研究狂潮。因为年轻,精力充沛,怀着对真理的不懈追求,陈仙辉和他的同学们挑灯夜战,通宵达旦,经常连续两三天不出实验室。
  “基础科学的研究是一个甘苦自知的漫长过程,也是积累的过程。从自由探索到深入研究,再到实验阶段,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出成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搞科研一定要静下心来!”在求是园里的那段与战友们为了共同的开物前民、树我邦国的远大理想而静心研究的时光,沉淀了他内心浮华。也正是在那个时候,他认准了自己的方向,决心把工作与兴趣结合起来,深深扎根超导领域。此后几十年,国际超导领域鲜有进展,很多研究人员因此转行,但陈仙辉始终对超导“情有独钟”,30年未曾离开过他当年在浙大读研时便认定的超导领域。
  陈仙辉和他的小组成员历时16个寒冬与酷暑的潜心研究,获得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临界温度突破了“麦克米兰极限”值39K,达到了43K。这项研究成果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入选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陈仙辉也因此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求是恩师惜良才
    当年的中国科技大学是高温超导研究的重要单位之一,在超导领域有着雄厚的实力,有许多超导领域的专家以及国内先进的实验仪器。恰好当时有一个浙江大学和中国科技大学联合培养硕士研究生的计划。当年陈仙辉在浙江大学物理系表现优异,成绩名列前茅,在科研方面也小有成就。物理系主任高琴老师和导师许明康老师认为陈仙辉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积极推荐他去中国科技大学学习,以更好地实现他的“超导梦”。于是刚刚踏入求是园不到一年的陈仙辉踏上了去中国科技大学的求学之路。他在中科大应用化学系实验室学习。在中科大学到的化学知识与之前在浙大学的理论物理学的知识结合起来,对他之后的科研产生很大影响。这种跨学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他收益匪浅。
  当年的浙江大学物理系的研究生不多,而科研工作其实很需要优秀的研究生的协助。陈仙辉说,在这种情况下,系主任和导师为了能够让他更好地实现自己的“超导梦”,甘当帮助“火箭”升空的“助推器”,积极推荐他去更适合我发展的平台发展,让他从此与中国科技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如果当年没有浙江大学两位德高望重的老师的推荐,我也许不会那么顺利地进入中国科技大学,更不会那么成功地进入超导领域的前沿。我至今仍十分感谢两位恩师的无私栽培。”
  怀着感恩的心,陈仙辉非常关心母校的发展。这次趁着回母校参加校庆活动,就特别抽出时间针对大一大二学生做了一场科普性的报告。“浙大的学生问出如此深刻的问题,再结合浙大这些年的发展,我相信浙大一定会越来越好的。”
  陈仙辉说,人生需要找准自己的“北极星”,然后坚定不移地向着它不断进发,不管生活止不止眼前的苟且,不管曾经一路同行的人是否陪伴左右,都要勇敢地坚持走下去。既然选择远方就该风雨兼程,愿年轻的学生们能够早日找到属于自己的“北极星”,希望找准目标的人们可以沿着圆梦之路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