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我所想

时间:2016-06-03浏览:614

 

  “启真杯”浙江大学2016年度学生十大学术新成果提名奖获奖成果:果蝇觅食、进食行为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获奖者杨哲。

    我在一个下雨的午后与她相约在医学院的学院咖啡店。她进来时,拎了一大包吃的,点了一杯玫瑰柚子茶。不知怎的,我莫名想到了她申报启真杯的课题“果蝇觅食、进食行为背后的神经生物学机制”。
  她叫杨哲。说起启真杯,她的参加历程着实艰辛。她在申请截止前两天才确定入围,而她只有一天的时间准备材料,因为第二天还要出差。更让人心疼的是,在十大学术成果的学术沙龙期间,她最重要的亲人又离开了她。现在谈起来,她说她真的很感谢当初陪伴她、帮助她的老师和同学,也为自己没有做到最好而表示歉意。我在简单的对话中已经可以感受到她并不是一个很外向的人,然而谈到科研,她又变得活泼了,语速快了很多。

 

课题那么有趣
    “我本科学的就是生物,但是你也知道本科四年其实并不足以步入生物学的门,所以我选择读研,今后还会读博。我对我现在做的课题还是挺感兴趣的。因为我的老师不强制你做多少实验,有多少数据,他只希望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搞一些有趣的东西,然后在大方向上引导你。”当我问及她的专业时,她如是说。
  如今,她所做的课题基本基于果蝇,已经发表的内容包括“果蝇饿了以后它会怎么找食物,找到了要做些什么去吃等”。而现在她正在研究“果蝇饱了以后的一些事,它会找一些更优质的食物”。
  “果蝇啊,之前会有恐惧吗?”我情不自禁地问。
  “其实还好吧,有那么一个过渡期,因为果蝇房有一点酸酸的味道。不过相对一些生化、分子这些实验,他们就是整天拿一些很微观的纳米级的东西,看不到宏观的;像我们这些研究行为学的就是能够看到很宏观的一些运动,比如吃东西,我们自己也觉得很有趣,他们也很羡慕。”

 

导师那么传奇
    说到她的导师王立铭,她马上就兴奋了―――“非常非常棒”、“传奇一样”的人。
  “我们老师是在北大读的本科,毕业以后去了加州理工大学读了PhD。他真的是一个很有想法的人,在读之前他就跟老师说他想做什么,最后当然也把想法实施并且有了成果。读完博士,他在美国建立了自己的实验室,两年后却回国了,“脑洞很大”的他去了波士顿咨询公司。”
  “波士顿?!”我震惊了,“这跟生物简直没有一点关系啊!”
  “对啊,老师在那里干得也是非常的好。不过你也知道,能进去就很强了。但是之后他还是觉得做科研比较有趣,做科研对于他这种有脑洞的来说可以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于是他就来了浙大。”杨哲说:“我们老师是个特别有脑子的人,你看他科研做的那么好,但他从来不夜以继日地工作,他特别爱生活。是周末在家陪伴家人的好先生、好爸爸,特别特别男神。”
  我以为这就是全部,然而她提到老师的文笔、老师写的科幻小说、老师和刘慈欣的关系,我真的为学姐有这样的导师感到幸运,不过,大概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导师,她才能不断在科研的道路上遵循着自己的兴趣越爬越高吧。

 

小伙伴们那么有爱
    杨哲对实验室里的三个小伙伴赞不绝口。“有两个已经快毕业了,一个去了哈佛,一个可能要去UCSD。他们两个一个做的是果蝇有的类似胰岛素的东西,一个是拿果蝇去做倒时差的实验。然后还有一个今年是三年级,在做饥饿状态下果蝇的交配行为,都是一些比较小但比较有趣的实验,但认真做的话,遗传学、神经学之类的知识也都是可以学到的。本科生也是有潜力发cell的……”
  采访完后,我有幸去了她所在的实验室参观,看到了她正在进行的课题。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很多人在一个大实验里风风火火地采集样本、观察记录这样的场景。相反,一个房间只有她和另外一个男生各占一隅,做着自己的实验。柜子里面分了好几层放置了数十个小瓶子,里面都是她的实验材料果蝇。我参观的时候,她正在麻醉果蝇,对一瓶瓶的果蝇重复着相同工作。
  “其实我们的课题听起来是都挺有趣的,但是在那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每天进行着重复的实验,还是很考验耐心的。只能自己找乐子啦……”她把瓶子翻了个个,“你看果蝇都往上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