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油画布背后的人―――《梵高传》

时间:2016-06-03浏览:798

 

      中年学画,割耳,精神病,一生只卖出一幅画,贵族品质的自我认知,拮据的生活,开枪自杀,死后成名―――他是饱受抑郁之苦、弗兰肯斯坦式孤注一掷的怪物,是用行走,长途跋涉寻找上帝的布道者,也是突破一切艺术陈规,挥洒疾风骤雨,创造摄入心魄艺术的狂人,种种浪漫神话已然令梵高成为大众流行文化中的一个圣像,其符号化与偶像化的进程自去世后从未停息过。
  2015年正值梵高逝世125周年,欧洲不同国家的众多艺术机构共同将2015年作为“梵高年”。译林出版社引进出版《梵高传》,可谓恰逢其时。
  尽管关于梵高已有无数著述,他那悲剧人生的模糊面目也已长期流行于大众文化中,但是还没有一部书像此书这样,对这位艺术家的一生做出了如此严肃而又野心勃勃的探索。此书的创作团队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对海量的梵高研究文献(包括不久前刚刚整理完成的梵高所有存世家书)进行通盘整合和真伪处理,为后印象派大师梵高创作出了一幅巨细靡遗、令人心碎的肖像画。
  《梵高传》以深入和绵密为导向的写作机制,奠定了其内容的丰富性和权威性的基础。作者依托于梵高博物馆的档案和学术研究,取材自数千封书信和海量文献。书中收录了近200幅梵高代表画作及照片,多幅珍贵图片为首次发表。另有20余位梵高研究专家参与了幕后创作,对此书的评注超过了28000条,打印稿逾5000页。《梵高传》十年成书,这十年被作者称为“奥德修斯之旅”。
  此书的创作充分利用了最新的计算机科技,引领传记写作和艺术史研究进入了数字时代。首创的特别交叉分析软件被用于解析关于梵高生平的10万张数码卡片,书中细节均真实可靠,创作时间也因此大为缩短(原计划为30年,最终缩减至10年完成)。创作团队还特为此书开设了持续更新的全面支持网站,深度整合了参考文献、评注、文本注释、画作和照片,供读者和研究人员查阅和下载。
  作者史蒂文・奈菲和格雷戈里・怀特・史密斯均为普利策奖得主。二人毕业于哈佛大学法学院,这样的学术背景对他们的创作思维和实践产生了深刻影响。比如,虽然此前也有学者对梵高的死因提出过质疑,但此书的两位作者还是第一次充分还原了梵高逝世前后的场景,系统分析了每一位相关人士的每一次口述(同一人的两次口述可能相隔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基于自身完善的法律教育背景,完整地推论出了梵高去世时的周密情形。他们合作出版了18本书,5部荣登《纽约时报》畅销榜单,其中《波洛克传》曾获普利策奖和美国国家图书奖最终提名奖,由其改编的同名电影曾获奥斯卡金像奖。
  此书甫一面世,就引起了世界范围内各大媒体和全球出版界的极大关注和青睐。英文版由全球最大的出版集团兰登书屋出版后,即刻入选《人物》杂志、《经济学人》、《纽约时报》等世界知名报刊的年度好书榜。
  《时代》周刊称其为“当今一代对这位伟大的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所作的终极肖像”。梵高博物馆馆长利奥・詹森盛赞《梵高传》在“未来的数十年里都将是权威的梵高传记”。《纽约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也不约而同地将《梵高传》誉为“权威之作”。《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充分肯定了这部巨著极强的可读性:“阅读这部传记就像坐上了一辆无休无止的过山车”,“令人惊叹……读上去就像一部小说”。继英文版面世后,荷兰文版、德文版、法文版、西班牙文版、葡萄牙文版、意大利文版、俄文版、日文版、韩文版等陆续推出,国际反响强烈,汇成一股“梵高热”。
  出于对原著和中文读者的尊重,译林出版社竭诚邀请著名艺术史学者、翻译家沈语冰教授领衔翻译这一名著的中文版。沈语冰教授是浙江大学美学与批评理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导,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西方当代艺术理论文献翻译与研究”首席专家。他长期致力于西方现当代艺术史论的教学、译介和研究,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由沈语冰教授带队,由浙江理工大学外语学院宋倩、何卫华教授,同济大学外语学院匡骁教授组成的四人翻译小组,经过十八个月的奋战,终于攻下了这座罕见其匹的巨著。
  《梵高传》中文版一上市,获好评如潮。读者普遍评价:“译笔优美”,“原始档案资料丰富得令人咋舌”,“好看耐读”,“译文是少见的精美。舍不得一口气看完”。相比欧文・斯通《渴望生活》里那个高大全的、神一般的梵高,《梵高传》里的梵高不仅诚挚可信,而且对读者有非同一般的激励力量。梵高的艺术坚持让每个人默默想起了自己人生中孤独求生或奋斗的一幕幕,真实的细节抚慰了读者的心灵,激发了人们追求理想和自我实现的勇气。
  中文版推出后立刻登上了众多权威杂志与媒体遴选的推荐书目与好书榜,甚至位列榜首。这部长篇巨著的出版问世也持续撩拨着业内媒体的兴奋度。浙江卫视、《浙江新闻》客户端、《中国新闻周刊》、等多家线上和线下媒体纷纷在第一时间发布书讯。《钱江晚报》的整版报道《新梵高来了》为读者首揭面纱,细数了这部里程碑式传记的诸多精华内容。《澎湃新闻》文化课栏目及《MAP》杂志节选部分章节作为书摘,推出新书抢鲜读频道。迅速跟进的还有几大主流文化传媒的深度挖掘。
  新京报评论《藏在油画布背后的人》以两个版面考察了两部梵高传(另一部为欧文・斯通的《渴望生活》)在写作风格上从浪漫甜腻到客观真实的差异,认为新《梵高传》对梵高艺术的描述既准确又充满激情,其交缠错织、工笔细描、乱针刺绣的笔法堪称目前学界对梵高艺术的绝佳赏鉴和解读。
  《光明日报》刊登了沈语冰教授的评论性文章《在数码时代如何写一本梵高传》,提出新传将艺术家传记写作和艺术史研究带入了数码时代,梵高传记乃至整个梵高研究的地平线就此改写。载于《北京晨报》的书评《梵高:人性与技术的抗争》探讨了梵高热背后的深层原因在于对无法复制的人性的真实、心灵的独特和天赋的灵性的赞美和敬慕。《中华读书报》则称新传打破了依附于艺术巨擘的诸多神话,对这位伟大艺术家过于浪漫的神话做了重新审视。
  《南方周末》藉由沈语冰教授的评论《梵高是自杀的吗?》探究新传在梵高死亡问题上以“误伤说”替代“自杀说”的颠覆性结论。沈教授认为,哈佛大学法学院出身的两位作者以其历史学家的严谨,对梵高生平及枪击事件做出的事实描述和合理推理,松动了关于梵高死因的百年成见,堪称司法鉴定的奇迹。《现代快报》的整版书评《谁向梵高开了最后一枪》显示了同样的兴趣点。把视线投向这一谜团的还有《文汇报》。对于流传百年的“梵高之死”所遭遇的大数据挑战,《文汇报》发表整版评论文章表示,“自杀说”符合世人对艺术家传奇的戏剧化想象,而新传正好给予读者一次了解客观事实、直面梵高画作的机会。中央电视台的《读书》栏目也邀请著名时评人石述思先生细致解读了《梵高传》中的名画创作背景。
  2015年12月,“不朽的梵高”感映艺术大展(杭州站)联合译林出版社,共同推出《梵高传》专场及沈语冰教授专题讲座。译林出版社还举办了新书沙龙,邀请《梵高传》译者团队做客中国美术学院南山书屋,和读者面对面分享互动。《梵高传》中译本面世才短短三个来月,却已经加印了两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