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宝贵习惯

时间:2016-06-03浏览:408

 

      1857年,西方现代小说的奠基者、法国著名作家居斯塔夫・福楼拜写给《致尚特皮小姐》信中有一句话:“阅读是为了活着。”福楼拜把读书视为空气、阳光和水一样重要,视为自己的精神食粮。
  鲁迅先生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成绩优异学校奖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把奖章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随即买回几本书和一串红辣椒。当夜读寒冷时,鲁迅就会摘下一只辣椒咀嚼驱寒。
  浙江海宁乍浦镇顾国华,30年独守“书事”。他自幼喜欢读书,从连环画到武侠小说再到苏联文学作品都爱读。他曾在邮局帮人代办邮寄信件、包裹的服务,所赚来的一点手续费还没等手焐热就换成了书。他还执著中国文化的继承,自1983年起,邀请各地文化老人赐稿谈往昔,说人、说事、说书,并将来稿自费编印成笔记本丛书,每年一卷,至今达30卷。
  以上可见爱书、爱写书人之一斑。而今,很多国人心态浮躁,喜欢读书的人少。据报载,国人每年人均读书4.5本,这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当然,这4.5本的阅读量,大多是学生的贡献,国民的贡献恐平均不到1本。
  事实确也如此,每次出境省亲或旅游,中国人随包带的是相机、钱和食品,而老外带的除相机和钱(信用卡)外,多是带上一本书。在机场、码头候机、候船时,常可看到老外或坐椅上,或静坐于地,专注地读着或厚或薄的随身带的书本,享受书籍给予的滋养与快乐。而大多中国游客则穿梭于商场购物或围坐一起大声谈笑,少有人独坐一隅享受开卷有益的安宁。
  扪心自问,我每年的阅读量恐未达国人的平均量,自觉汗颜。笔者从稍懂事起,因无钱买书而向其他小朋友借书读。随着时间的推移,笔者的藏书日增,但读书的热情反而减少。多年来,书友们每年送来的书不下一二十本,但能从头至尾读完的确是不多,愧对书友一片心意。作家协会赠读的书刊也多,我也只是挑点喜读的作品看看而已。为何不多读书?常用的托词是没有时间。
  记得2007年去美国省亲期间,在一位校友家中小住。时值暑假,校友家的3个孩子每周要去社区参加读书会,并在社区图书馆借书阅读,一借就是十几本。3个孩子展开读书竞赛,上初中的孩子还要写读后感。她说一年精读10来本,粗读的书更多。国内的中学生与之相比,读的书少多了。看来,读书是全社会的事,并要从娃娃抓起,从小养成读书的宝贵习惯,受益终生。
  读书的好处多多。除增长知识外,至少还有三点:一是读书可以认识世界,创新经验。不同的书呈现不同的时空与经验,书可将你带入万花筒似的世界,使你心灵充实。寿有限而知无涯,读书有助于创新生活经验,使你的生活丰富多彩。二是读书可修身养性,美化气质。
  人之初,性浮躁。而今更是大工业轰隆,商业化盖地,浮躁情绪疯长,书可助人脱离俗世浊流,在喧闹中静下心来。同时,读书可滋养人的气质,正如郭沫若先生所说:“能读书,才必博;能养气,量必宏。二者不可偏废。”三是读书给人快乐。古人对读书很在意,但多留下“苦读书”的记忆,少有阅读的快意。我倒觉得我们应该调整心态,把注意力更多引向品味“书中的美味”,抵达与陶醉以书审美的高境界。
  让读书成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方式,成为每个人的宝贵生活习惯。
  这样一个尊重文化、热爱阅读的民族与国家才会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