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上的“网上求是园”

时间:2016-09-30浏览:762

 ■学生记者 郑新晨

    五年前,从浙江大学毕业的哈萨克族姑娘加那提・叶尔肯回到了家乡新疆塔城市,做起了大学生村官。在当大学生村官的三年里,加那提始终热衷于公益事业,她自费2万多元购买电脑,免费培训村里妇女学习网络知识;她开办了“星星火”辅导班,经常义务辅导孩子学习到晚上10点;她还从微薄的工资里拿出钱来资助当地数位贫困儿童……2015年,加那提担任了塔城地区额敏县额敏镇滨河社区“访惠聚”工作队队长。访惠聚是以工作队的形式到居民家中实际走访,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用加那提的话来说,就是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虽然工作越来越忙,但她依然不忘公益,动员自己的队员,在开展访惠聚工作的同时要重点掌握当地教育状况。
  通过调查工作,加那提认识到,额敏县贫困落后的现状,仅通过政府的扶贫工作是难以短期改变的,而教育能让更多居民受益。通过网上支教,让浙大的学弟学妹们去帮助孩子们是加那提能想到的最好办法。于是,一项名为“网上求是园”的公益活动将处于祖国西北边陲的额敏县小朋友与千里之外的浙大学子连接在了一起。

她不怕了
    2016年7月17日,浙江大学党委宣传部赴新疆塔城“记录一带一路上的浙大追梦人”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带着报名参加“网上求是园”支教的同学来到了塔城额敏县,跟随加那提了解当地需要帮助的小朋友们的情况。
  阿依努尔(化名)一家是加那提在访惠聚工作中认识的。阿依努尔一岁的时候,父亲因病去世,家里为了给父亲治病花光了所有的积蓄,家中有三个孩子,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母亲阿勒腾(化名)做环卫工人每月1800元的工资。
  “阿勒腾家经济非常困难,我们工作队逢年过节都会去看望阿依努尔一家,但是阿勒腾总是有很多心事。”桥南村工作队的呼功兰说到这些时,似乎还能看到她当时的无奈。
  今年4月,额敏县下起了大雨,阿勒腾家的房子瞬间变成了水帘洞,漏雨不止。怎么办?怎么办?阿勒腾起了急,打电话向加那提求助,加那提赶到阿勒腾家之后看到当时的场景鼻子一酸。因为一些程序上的问题,阿勒腾的房屋还没得到补助。加那提想,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这样淋雨,于是她拿出了两个月的工资帮阿勒腾一家修缮了房屋。
  “我们原以为持续的帮扶可以让阿勒腾宽心了,但没想到她还是经常要跟我们工作队说说情况。”加那提和工作队成员想不明白问题出在哪里,直到加那提接触到了阿勒腾的女儿阿依努尔。
  5月28日凌晨3点,正在工作队值班的加那提接到电话,“我的女儿丢了!我的女儿不见了!”电话那头的阿勒腾泣不成声。加那提立即起身去找阿勒腾的女儿阿依努尔,经过一个晚上的寻找,终于找到了小女孩。阿依努尔从小贪玩,母亲文化水平又低,在学习上给不了她辅导。“如果现在放弃这个孩子,不管她,就相当于害了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加那提通过微信和小女孩沟通,告诉她自己在浙江大学求学的经历,给她讲大学生活的故事。一天,加那提看到阿依努尔发来这样一句话:“姐姐,我想学习了。”加那提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自从加那提开始接触阿依努尔以后,阿勒腾很少再去找工作队员了。“物质上的帮助是暂时的,更长远的帮扶是帮助他们的下一代,同时在精神上给他们鼓励。”
  这次“网上求是园”的支教同学随着加那提的工作队到了阿勒腾的家里,与阿依努尔坐在一起聊学习聊大学生活,只见阿依努尔满眼的羡慕和憧憬。阿勒腾不太会说汉语,她说的最多的一句就是:“我不怕了,只要孩子肯学习,再苦再累我都干,我不怕了!”
  秦玲(化名)也是加那提一直挂在嘴边的一个名字。加那提说:“我一直给这个小女孩讲,她以后准能考进浙大。”秦玲是个孤儿,跟爷爷奶奶生活。奶奶说起秦玲是满面笑容:“这孩子太乖了,乖得让人心疼。”上小学二年级的秦玲,每门考试几乎都是满分。秦玲有个爱好,放学之后,总是喜欢拿起铅笔在白纸上画画。奶奶知道孙女喜欢画画,也看到镇上有许多小孩上画画辅导班,但是家里实在没这个条件。加那提得知之后,拿出自己的工资,给秦玲买了画板、颜料和图纸,并送她去了辅导班。
  有一次,奶奶发现自己给秦玲买的画纸不见少下去,十分纳闷,难道秦玲不喜欢画画了吗?奶奶告诉加那提,秦玲特别喜欢画画,但是她不忍心用这些画纸,怕用完了就没有了。听到这些,“网上求是园”的支教同学都特别心疼小女孩,“没想到在我们看来非常普通的画纸,在小女孩的眼里却无比珍贵”,支教队员徐健悦说。

他笑了
    7月18日早上7:30,一个电话惊醒了正在睡梦中的加那提,“姐姐,我到社区了!”此时地处祖国西北边陲的额敏县天还未亮透,而电话当中难掩兴奋之情的小男孩将迎来他期盼了一年的朋友―――浙大的哥哥姐姐。
  小男孩名叫杨明(化名),是一名初二的中学生,也是加那提在当大学生村官时的一个帮扶对象。长高了、会笑了,是这次杨明给支教同学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
  早在2015年暑期,浙大的同学就来过塔城额敏县,杨明就是同学们在调查采访加那提工作中认识的。
  那时杨明的家,20多平米的土坯房摇摇欲坠,一到下雨还会漏雨。屋外是父亲捡回来的成堆的废铁与破烂。家中的床是用几个木板简单拼搭起来的,几乎没有什么家具。杨明平时的“学习场地”就是两个高低板凳―――人坐在低板凳上,书放在高板凳上。母亲重病,常年蜷缩在小小的木板床上,没钱用药。全家只能依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生活。整个房屋十分晦暗,家里最鲜亮的颜色就是挂在墙上的奖状。“虽然家庭贫困,但是杨明十分懂事,学习成绩很好,不用父母操心。”加那提第一次踏进这间屋子就被眼前的景象深深地刺痛了,她在心里默默地说,要一直帮助他们。
  当时,浙大的同学看到这一幕都流下了眼泪,他们把这份关注带回了浙大。杨明的故事一经报道,就引起了浙大宣传部的关注,“杨明需要浙大师生的持续关注,浙大学子也应学习加那提校友,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小男孩。”
  今年7月,当浙大的同学再次见到杨明时,杨明笑得十分开心。杨明盼望这些大哥哥大姐姐的到来已经盼了一年了。当天下午杨明就把浙大的同学带进了自己的新家,“一室一厅,一厨一卫,虽然说不上有多好,但比起以前的土坯房,这里宽敞多了。”加那提说,浙大同学做了新闻报道后,立即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重视,去年年底就帮他们申请了廉租房。2016年新年夜,他们一家就是在新房子里过的。“今年除夕那天晚上特别热,感觉特别温暖。”
  两次随队前往额敏支教的徐健悦对杨明这明显的变化颇有感触。“今年来时想要冲洗一些去年的照片送给杨明,但是在几百张照片里竟找不出一张杨明笑的照片。”
  他紧锁的眉头一直是浙大支教同学心上的一个结,而今年杨明见到浙大支教同学的时候一直在笑,还在家里主动切西瓜招待大家。大家再也没见过杨明皱起眉头。

我们在行动
    加那提一开始调入工作队的时候,有居民了解到她是浙大毕业的,就把孩子送过来让加那提帮忙补课。然而加那提工作十分忙碌,做不到给每一个孩子都补课,面对这些满怀期待的孩子和家长,加那提十分愧疚。这也让她下定了决心要把“网上求是园”办起来。
  加那提想到了自己的母校浙江大学,她想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不够,可以让学弟学妹来帮忙。她立即联系了浙大宣传部的王若青老师,这也是加那提在校期间的班主任。“王老师表示学校那边没问题,可以找到一批优秀的学生团队,浙大的学生也很乐于帮助他人。但是我们这里却没有设备,讲课要用的投影仪和摄像头怎么解决呢?”一想到设备加那提就忧心忡忡。
  刚好额敏县司法局正在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于是加那提向司法局领导申请支援一台投影仪。“当时我真是被加那提感动到了。她能为我们的孩子做这么多,我们司法局也要全力支持。”额敏县司法局局长说道。
  2016年六一儿童节那天,加那提所在社区的孩子们收到了一份特别的礼物。“当时我正在给孩子们过节呢,司法局局长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让我回一趟社区,我很好奇,问他干什么他也不说。”当加那提回到社区看到投影仪的那一刻时,像个孩子似地笑了起来。“这可解决了我们一个大问题。”
  投影仪能让这边的孩子看到浙大的同学,但没有摄像头,就不能让浙大的同学也看到这边的孩子。经过考虑,加那提决定自己出钱去买摄像头。“加那提因为这件事前后找了我4次,问我各种型号和功能之类的问题,我也在帮她挑选一个实惠的摄像头。”卖摄像头的老板说。
  “老板很实在,帮我选好摄像头后,还顺带帮我接了网线。”加那提说到这个老板,心里满是感谢。可老板面对浙大支教同学的采访镜头时,总是躲闪,他说:“我做的事情根本不值一提,为了我们的下一代做这些又能算什么呢?”
  滨河社区党工委书记徐德斌也十分支持这项活动,在浙大支教同学来的前一天一个人打扫了社区活动的工作室,挂了横幅,调试好设备。“这里的孩子大多没有出过新疆,有的孩子连半个小时路程远的塔城都没去过。我非常赞赏这项活动,希望孩子们能通过这个活动多接触一下外面的世界。”
  “网上求是园”还没有正式开张,已经“名声在外”了。加那提的直系学妹傲特海,毕业后回到了家乡新疆库尔勒博湖中学任教。当她得知加那提的计划后,立即联系了王若青老师,“我也想让家乡的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拓宽眼界。”“网上求是园”的支教同学也特地去了趟博湖,与当地高三的同学进行了交流。
  回浙大之后,支教同学便开始行动起来。额敏地区的孩子在学习上最大的困难就是语文作文和英语,他们打算在校内招募志愿者,将各个年龄段的孩子们组织到一起统一授课,在讲课之余,实行一对一的帮扶。
  在做筹备工作的时候,同学们时常想起加那提的期盼,“希望学弟学妹们用最真心的态度投入这项活动,携手这边的小朋友们一起追梦。我们在这里等待着!”
  让我们共同期待“网上求是园”正式开张的那一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