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赞浙大人在景东的扶贫攻坚

时间:2016-09-30浏览:629

 

  ■学生通讯员 徐知源
    7月27日至30日,浙江大学“记录‘一带一路’‘浙大追梦人’(第二季)”暑期社会实践团云南景东实践队跟随景东县野生菌开发首席专家、浙江大学陈再鸣副教授,登哀牢山收集种质资源、访合作社看野生菌规模养殖、察种植基地见村民脱贫致富,并赴学校教师挂职第一书记的温卜村,看望当地学生慰问助学。

点赞野生菌资源保护实验室:让科技精准扶贫
    28日一大早,实践队跟随首席专家陈再鸣走进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亲身感受野生菌采集并走访专家实验室。实践队成员过盘山路、行泥泞道,沿着山间小路记录陈再鸣老师工作情况。当天他的主要任务是拍照记录野生菌的形态,采集后带回实验室进行鉴别和研究,为出版景东县野生菌图鉴作数据准备。
  “陈老师的行程安排很紧凑。”担任此行摄像任务的实践队员、动物科学学院2014级的学生卢磊浩坦言,拍摄工作非常紧张,许多镜头需要抓拍,“陈老师看见各种各样的野生菌品种就蹲下来拍照和采集,采集完就立刻起身赶路,不耽搁一分一秒。”
  跨过山间的小溪,深入蛛网密布的丛林,前后搀扶着走过悬崖边的塌方山路……陈再鸣老师走到哪里,实践队员就跟到哪里,一趟下来,收集箱里已经装了五十多种野生菌样本。将这些样本带到实验室后,陈老师和他的助手将对样本进行鉴别和研究,对毒菌还将进行毒理研究,记录归档。
  上次陈老师来到景东县是今年4月,那时他给当地的科技员布置了一个任务:拍照记录新发现的野生菌。30日一大早,陈再鸣就来到县自然保护局会议室给大伙“讲评”十多个G的拍摄作业。实践队员、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2014级朱楠也颇有收获:“陈老师耐心地以科技员们的拍摄图片为例,讲解拍照时要抓住的几个野生菌的特征。”她感慨良多:“正是他们的辛勤付出,为景东县开发野生菌资源奠定基础。”

叫好合作社与种植基地:助力野生菌经济效益起飞
    实验室驯化培养野生菌,再使之回到山林,成为经济菌物,是浙大陈再鸣副教授在景东县扶贫攻坚的一大法宝,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开展小香蕈的合作社种植。
  29日,浙江大学实践队随同陈再鸣考察药食用菌合作社发展情况。合作社负责人刘华介绍,以前菇农主要种植依靠种植松树茯苓、香菇、平菇等,经济效益低下,陈再鸣驯化当地特有的小香蕈,使之得以规模化生产,同时改良了当地的产孢灵芝、茯苓和黑木耳品种,使得经济效益大幅提高。
  高回报的同时,意味着高投资。陈再鸣通过建立示范基地,使菇农放下对风险的顾忌,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合作社,同时合作社的壮大也带来了更多就业岗位,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当地的菇农告诉我,种植灵芝后他们的年收入增加了四倍,明年将要利用家里的另一块空地来搭建大棚,扩种灵芝。”实践队队长、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015级黄淑婷说:“科技改变命运,经过陈老师的指导与合作社的帮助,我相信菇农的生活水平会迅速提高,脱贫攻坚指日可待。”

持续对口帮扶:浙大传递温暖和希望
    2012年11月,我校承担定点帮扶云南省景东县工作,这是学校首次参与国家定点扶贫。三年多来,学校对通过智力支持、科技支撑、人才培养、产业帮扶等形式进行定点扶贫。与此同时,积极支持滇西应用技术大学普洱茶学院筹建,推进与云南高等教育的合作。
  浙江大学每年选派优秀干部前往有关地区挂职,高分子系教师王高合已经在景东县挂职一年。在景东期间,实践团一行专程去采访王高合这一年“追梦”的心路历程。“浙大给力啊!”王高合说,仅今年浙江大学就向景东县捐赠200万元浙江大学求是奖教金、求是助学金以及公益净水设备、机关团委发起助学活动的7.08万爱心助学金。
  浙江大学帮扶景东发展,力度之大、范围之广让实践队员、能源工程学院2015级张飞宇十分震撼:“浙大的投入精准落实到扶贫攻坚中,或将成为‘临门一脚’,能发挥巨大作用。”他说,到景东县的暑期社会实践,使自己更能明白精准扶贫政策的意义,由衷感叹浙江大学作为科研强校,在精准扶贫中肩负着非同一般的责任和使命。
  “景东是个可爱的地方。”实践结束,临行前,实践队员朱楠望着哀牢山依依惜别,“不论是我们一下车就热情接待我们的村干部,还是在丰收季发自内心咧嘴笑的村民,都让我喜欢上了这里。为浙大人在景东县扶贫攻坚工作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