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梦为马,桃李天下

时间:2016-11-11浏览:846

 

  ■学生记者 赵婧含 蒋天铮

    求是特聘教授、863主题专家和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国家级人才、2016年国内农业科学领域唯一一个入选汤森路透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在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里,就有这样一位“大牛”教授―――何勇。

助力农民,让他们变为管理者
    在大学里,何勇就有这样一个梦想―――用机械化的道路来改造农业,帮助农民。“譬如,之前我们依靠人力收割水稻,如果使用联合收割机,就能够把收割、脱粒、清选等所有步骤同时做到位,极大地解放劳动力。”这一梦想也是当时很多农业机械专业学子的共同梦想。
  “在中国,7%的耕地养活了23%的人口,但是用了全世界35%的化肥”,何勇说,中国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基础之上的,靠着农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一点一点耕作出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国产量的提高其实是化肥农药堆出来的。”
  1998年,何勇作为访问教授访问了日本东京农工大学。在访问期间,他看到了日本先进的农业机械装备,能够根据作物的需要来进行施肥灌溉,并且日本有高校对农业机械进行研究,然后由企业生产,大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率,又节省了化肥。在美国,很多农民拥有大片田地,但他们并不需要自己劳作,拨一个电话就能找来专门的团队帮助播种、灌溉、杀虫、收割。
  怀揣着梦想,何勇在2003年组织编著了由很多高校老师共同参与的国内第一本国家级规划教材《精细农业》,并首次在学校里开设了“精细农业”的课程。“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通过开课授课培养更多的优秀学子投入到农业领域中来,就能促进梦想的实现。”

满足社会需要与授课相结合
    “传授知识固然很重要,但这只是一方面,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是传授不完的。”在上课过程中,何勇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开阔学生的视野。
  十几年前,台州的农业局领导找到何勇,“有一块田地的面积能不能帮我们测一测?”那个时候,测量农田还是用拉皮尺的老办法,但即使是规则的长方形田地,测量结果也会存在误差,更何况农田往往是各种不规则的图形,而且有些田地面积大,拉皮尺也非常不方便。
  当时何勇正好在给同学们上有关GPS的课。当时,GPS还是个新鲜事物,他仔细地给同学们做讲解,“GPS是离我们地球两万公里上空的导航卫星系统,可以用来测量地面上任意一点的位置,包括经度、纬度、海拔高度,并且GPS一秒钟接受一次信号。”同学们听了觉得很神奇,都想动手实践一番。在何勇的指导下,师生一起成功研制了国内第一台基于GPS的农田面积测量仪器,在锻炼学生能力的同时,为教学提供了新的仪器,也满足了社会的需要。

以团队之力培养学生
    在何勇的团队里,学生的成长既不单靠自身,也并非完全依赖导师,而是在整个团队的帮助下不断进步。
  每年研究生新生一进来,都要参加团队的“三步曲”。首先,要参加“新生才艺展”,制作PPT,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才艺特长。第二个活动就是“老生经验谈”,师兄师姐们会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从查找文献、制定方案到实验实施。最后便是“导师讲座”,如何过好这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怎样迈步开始人生规划、制定人生目标,何勇都会根据经验给出建议。
  当然,这还没有结束,“三步曲”之后是何勇隆重推出的“新生老生双帮带”。每一个新生都会结对两个老生,新生帮助老生做实验,在实验操作中了解硬件和软件,结交同道,融入集体;老生则要求将自己知道的全部告诉新生。
  2011年,何勇的团队被评为浙江大学首届“五好导学团队”。“我们不是单个教授在培养学生,是一个团队在培养学生,更多的是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促进了相互的成长。以前有同学,来了一个月之后,就会使用所有实验室仪器和各种软件操作了。”
  何勇说,“双帮带”是集团队之力培养学生,希望通过这个方法建立起一整套的规章制度,营造和谐的团队文化,激励大家奋发向上,“这样就把团队带起来了,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位置。”

一个人只要激励,就能有超乎想象的力量
    成为研究生、博士生导师以来,何勇带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毕业生,全国百优博士论文提名奖、竺可桢奖学金、百人会奖、国家奖学金都收入囊中,现在,有很多他曾经的学生都成为了博士生导师。
  在何勇最早的一批学生中,有一位来自山西农业大学的学生让他印象深刻。何勇告诉她,进了这个团队,就是进入了一个新平台,只要勤奋,就可以更上一层楼。其实,这个学生的基础背景并不突出,但何勇看好的是这个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在何勇的指导下,她扎扎实实地完成科研项目,勤奋学习,现在已经成为了国家教学名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还有一个来自南京农业大学的学生,在何勇“平台+勤奋=成功”的口号鼓励下,一个暑假没有回家泡在实验室做实验,在每周的小组会议上积极发言讨论,把其他同学玩的时间利用起来“弯道超车”,获得了很多荣誉,成为了青年博导。
  指导的方式多种多样,何勇选择的,是激励式教育。他相信,能够进入到浙大的学生都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在深造的阶段,要用激励教育来指导学生。“实验失败很正常,老师要和学生一起找到失败的根源,保持斗志继续前进,才能达到最终目标。”

人物名片:
    何勇,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现任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副院长、浙江大学数字农业与农村信息化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他是国家重点学科农业机械化工程学科学术带头人之一、国家863现代农业领域主题专家、863项目首席专家、国家教学名师、国家百千万国家级人才、国家农业信息化示范省国家级指导专家、入选国家级教学团队、浙江省首届师德标兵、第四届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