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诗之音谱史之曲

时间:2016-11-11浏览:349

         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堆积如山,而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镇定地把握住自己:有的书要翻破,有的书要读破,有的书可以不读。
  若要用一种文学体裁来形容中国历史,那毫无疑问应当是“诗”。精炼的文字、饱满的内涵,与五千载中国历史的浪漫气韵不谋而合,那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翩翩风度,是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盛世之象,也是清风明月、淡泊悠然的大国之从容。
  “有家就有国,有国就有史。”一阵悠扬的唱腔轻轻浅浅地传来,滔滔中国史,如一部优美的传说生动地浮现眼前。以五言诗为载体,龚延明先生的《诗说中国史》系列牢牢抓住了读者的眼球,他谦逊、谨慎,同时大气、从容,以一个“百姓学者”的姿态,平和地向我们走来,他以诗的音符,为读者谱出了一首首动人的乐曲,含着历史的印记、藏着文化的气韵。
  在《诗说先秦史》中,“神话与传说,记忆之摇篮”,首句虽温和平静,却力量十足,为整本书奠定了基调。三皇五帝的先迹,夏商周三代的成功开辟,春秋战国的纷纭战事、百家争鸣……龚延明向我们一一道来。“中国天下中,统一势头强”,他总结商周之交的形势;“战争别离苦,有谁能体会?往事越千年,白骨化尘埃。今人读《诗经》,谁能不感慨?仿佛见壮士,周公依稀在。”他感同身受地伤怀历史的沧桑巨变;“‘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德之修养,遁道必成功。”引用原著,他生动地描绘了一场春秋战国的思想之争……在这些长诗中,作者叙述最多的便是历史的真迹。在书的每一页上,龚延明都仔细地注释了史料的出处,力求严谨。龚延明曾说:“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书籍堆积如山,而人的精力有限,我们必须镇定地把握住自己:有的书要翻破,有的书要读破,有的书可以不读。”
  用韵文解读中国历史,史与诗的结合,正如作者自己所概括的,“开风气之先,是一种文化上的追求与创新”。这些历史诗歌不同于普通的历史传记。历史学家们大段的文字,平铺直叙地陈述历史,艰深晦涩的表述往往会把大众拒之门外。而龚延明选择的这种新形式便很好地补足了这一短板,语言通俗易懂,内容平易近人,如同一位长者在亲切地与后辈们谈天。学者们形容这些长诗是“从精英历史走向大众历史的标杆性成果”。一直以来,历史似乎都在被学术化和专业化,一般的老百姓总是觉得这些繁杂深刻的内容与他们无关。这种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断裂正呼唤着有识之士来进行历史普及、大众文化提高的工作。
  在《诗说中国史》的专家座谈会上,学者们高度评价了这本著作,认为这是一部认识中国历史发展历程的基本教材,具有重要意义。
  《诗说中国史》围绕一个“说”字,将博大精深的历史亲切地“说”给读者听,如一盏午后的清茶,沁人心脾,芳香无穷。这一个个朴实而厚重的方块字,敲击在文化的琴键上,荡漾出悠长而动人的不朽乐章,值得我们反复吟唱、久久回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