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空间传递公共精神

时间:2016-11-25浏览:347

 

■学生记者 姜天悦
    “人必定存在于一定的时空中。换句话说,实体形态的空间会被打上人的烙印,从而具备文化内涵。”
  “文化空间”的概念表达恰恰反映了人们对生活的进一步重视,也是大学“为人类和社会创造知识成果”使命的物质表现。

空间建设三要素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党委书记、副院长沈文华接受了记者采访,他反复强调,文化空间建设有三点必须坚持的目标。
  一是价值主导。这是指围绕自身愿景、使命、战略、核心价值和培养目标进行建设,如同校园里的人物雕像,传递一种“求是、启真”的价值情怀;又如公管在学院文化角和咖啡厅张贴的文化架构图,充分向来人展示“天下为公”的立院之基。
  二是传统与现代相融合,既有文化的积淀,又有时代的生气。首先,加强对自身历史沿革的回顾,增设对使命愿景、发展历程的介绍;其次,融入年轻人喜闻乐见的现代时尚元素,表现进取和包容。正如蒙民伟楼一楼的文化角,桌椅和沙发色彩明亮简洁,充满了青春的张力。
  三是充分考虑内容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并把空间的集聚性和开阔性有机结合―――分散的文化物件失去了震撼力,形成不了“文化场”。小到咖啡厅内桌椅的摆放,大到校园雕像的排布,包括其疏密性都对文化场形成有重要影响。

丰富的公管文化空间
    明亮巨大的落地窗,让阳光全无顾及地洒下;白色的铁质桌椅,拼接的长桌,柔软的沙发,形态各异的布置显得青春而有活力。这是公共管理学院的思想咖啡吧,思想的碰撞和创造力的火花时常在这里迸发。沈文华介绍,这间咖啡厅由南北贯通的走廊改造而来,用玻璃门、木质吧台取代冷清的空旷走廊,增加了不少人情味。
  值得一提的是,该院一楼还设置有健身房。“本来只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全黑教室,我们现在把其中一堵墙改成百叶窗式的木头屏风,内部罩上一层纱,既加强通风性,又提高整体美观度。”为方便同学和老师们练习健美操和瑜伽时纠正姿势,这个原本的“小黑屋”里还暖心地贴上了一面大镜子。当然,跑步机之类的器材更是不在话下。

让文化空间更具影响力
    要固守根本,更要开拓创新。
  公共管理学院近期还在筹建一条文化走廊。选择二十位在公共管理乃至社会科学领域的全球著名学者,由学生执笔绘画,学院统一做成素描画像布置在走廊上。一来增强空间的丰富性,二来营造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
  沈文华告诉记者,现在文化空间的表现方式比较单一,缺乏对身边典型人物的展示,计划在新址专门建设一块场地,集中展示近期学者和优秀毕业生的风采,让文化传播更亲民、更接地气。
  沈文华说,以价值观为核心的精神文化是文化空间的内核,文化空间的建设最终是为了传递学院乃至学校的文化底蕴。发挥文化空间对学生活动的推动作用才是空间建设的根本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