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系泰顺,扎根沃土

时间:2016-12-09浏览:350

         近来,科技特派员来泰顺比之前更加频繁,奔波在田间地头的身影也多了起来。就在前几天,在汪自强老师的牵线下,浙江大学几位老师来我县指导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园建设和农业产业链延伸等工作。
  有位老师带着疑惑对我说:“很奇怪,我们走在大街上,经常会有人上来和汪老师打招呼。”我说,一点都不奇怪,汪老师如果在县府大院、工作社区、村庄,碰到的人可能会更热情。
  一位大学教师,一位科技特派员,为什么在泰顺有如此魅力,受到那么多人尊重呢?

泰顺农民的科技“好帮手”
  泰顺发展农业,除了缺少土地资金,最为关键的还是缺少科技。省科技特派员的到来,无疑成为泰顺农业发展的动力。
  我们至今难以忘记,11年前的那个春天,汪老师来泰顺时的情景。那是2005年4月的一天,汪老师第一次来万排,7个小时的长途车并没有让他感到疲倦,一到万排,他就抓住乡农技人员的手说:“走,到地里转转。”
  看到泥泞的水塘,他挽起裤脚趟下去;走到稻田,他随手抓一把泥土揉捏观察,向身边的农民提醒施肥注意事项。汪老师花了10多天的功夫,走遍入驻地所有的行政村,了解地方农业发展的瓶颈。
  2009年,泰顺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严立超在蜂窝前犯愁:这样好的环境怎么就养不起好蜂,酿不出好蜜呢?
  听说严立超种蜂培育难的情况后,汪老师主动上门,手把手传授技艺,教他如何对蜂箱进行改进,还找来浙江大学养蜂专家苏松坤老师一同筛选、杂交好蜂种。由此,传统养蜂方式得到了科技的注入。
  在一次走访时,他注意到原下山搬迁后的老民居内有一个天然形成的巨大土蜂窝,当即意识到这是一个扩大品牌影响的契机。在他的帮助下,这个“最大的中华蜂蜂巢”申报了“浙江农业吉尼斯”。有了这个“噱头”,蜂蜜卖得更好了。
  如今,严立超的蜂蜜价格从最初的30元一斤,涨到了100多元,中华蜂养殖的数量由原来不到400箱发展到现在的4700箱,利润也翻了十倍,他的品牌“百花蜜”还先后被评为市名牌产品、浙江省著名商标,在今年11月的第七届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上一举夺得“优质产品”的金奖。

科技扶贫的“践行者”
  11年来,除了省科技特派员项目外,汪老师先后为下派所在地的乡镇和合作社申报了10多个项目,帮助仕阳、竹里2个乡镇成功取得温州市“科技富民强镇”的称号。
  仕阳镇万排社区的彭作生是汪老师第一个结对帮扶的对象。11年前第一次见到汪老师时,彭作生并未想到,这个“省里来的救兵”在万排一呆就是11年。在汪老师来之前,万排有200余名农户从事甘薯种植,但是因为缺少技术、品种较差,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仅1000余元。2005年汪老师入驻万排后,立即为村民们引入两款新的甘薯品种。那一年,村民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陡增50%。2008年,汪老师又指导当地乡亲们成立“泰顺县万排乡甘薯专业合作社”,注册了“红宝宝”甘薯品牌,万排甘薯种植由此走向规模化、品牌化。当地甘薯种植面积从2005年的100余亩增加到如今的600余亩,种植人员从200余人增至1000余人,种植甘薯人均年收入增至1万余元。
  一次特派员座谈会上,汪老师了解到,三魁镇金三角养殖专业合作社的蛋鸡遇到产蛋率低、配比饲料不合理等难题,急需科技参谋。汪老师闻讯后主动联系合作社,利用浙大的优势,组团动物科学院的尹兆正、马有智等老师来泰顺实地调研,为养殖户提供了新品种引进、标准化鸡舍改造、配比饲料改进、生态养殖模式构建等技术支持。如今,合作社的鸡蛋获得了好收成。

徒弟眼中的“好师傅”
  泰顺茂竹园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谢恩救是汪老师的徒弟。拜师仪式后,汪老师就经常到徒弟的合作社种植基地,不仅做给他看,并且还带着他干,从新品种的引进、筛选、试种,汪老师都亲力亲为。
  今年,谢恩救又寻思着搞蔬果深加工,想把优质的农产品制作成原汁原味的即食零食,可是苦于没有技术。汪老师请到了浙江大学食品加工专家苏平老师现场指导。谢恩救感慨地说:“除了看得见的技术支持,师傅的引领还影响我对农业种植理念的转变,以及产业链的拓展,这些看不见的帮助才是最大的。有时我感觉汪老师更像一位父亲,呵护着我的成长。”
  谢恩救只是汪老师众多徒弟中的一位,经过他的指导,张�风、谢细和等很多徒弟都已成为产业的带头人。2015年9月,在“泰顺县第三届师傅带徒弟拜师大会”上,汪老师被评为了优秀师傅。

科技特派员团队的“轴心骨”
  身为一个大教授,汪老师跑到一个偏远山区县,戴一顶草帽,就做田里的事。从杭州到泰顺,自驾要六七个小时,有些还是狭窄山路。有一次车子出事故,保险公司只提供部分理赔,余下的1.7万多元修理费,都是汪老师自掏腰包。但汪老师从不在意。
  在众多的省科技特派员眼中,汪老师是他们的“百科全书”。
  来自中国水稻研究所的科技特派员徐成冰曾经跟我说,刚来的时候感觉科技特派员学有专长,不可能面面俱到,所以碰到农民请教“跨界”的问题,都不怎么积极。汪老师不一样,他从不说“不”字,每次都和农户说,“下一次,我请其他专家一起来解决这个问题”。受他的影响,徐成冰后来也开始学习毛竹、茶叶等有关知识。
  在汪老师的带领下,派驻我县的省、市科技特派员共帮助组织实施农业科技项目371项,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基地89个,培育示范农户800多户,引进种养新品种216个,推广新技术20多项,培训农民4.1万人次,为入驻乡镇农民人均增收1500多元,有效破解了泰顺县科技人才“短板”的制约。
  “钱支援、物支援,最好来位科技特派员”,这是泰顺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对于以汪老师为代表的科技特派员工作的最大褒奖。 (作者为泰顺县科技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