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于寂寞的医学坚守者

时间:2016-12-23浏览:543

   凌树才的事情很多,空闲时间很少,但他依旧每年承担着300多个学时的教学,“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课程,课时多,老师少,但总得有人去教”,他微笑着说,“医学系的老师尤其要耐得住寂寞。”

一星期不教书就失落
        “首先要热爱自己的工作,既然认准了医学这条路,就不能想自己的所得,否则干起来就没劲了。”
  凌树才的课堂有一把“利器”,那就是他熟练的粉笔解剖简图。比如,腕骨这个结构比较细小复杂,幻灯片上的图片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凌树才就会在黑板上一步步地用简笔画的方式展示出腕骨结构,“我在黑板上画,学生跟着我在下面一起画,那他们就会记得牢一些。”
  要让学生们听得进去,风趣幽默的语言是必不可少的。凌树才会很用心地在讲解时加上一些形象的比喻。比如,在讲脑膜结构时他会把硬脑膜比作人的外套,有网眼的蛛网膜比作毛衣,软脑膜比作内衣―――大脑就是一个穿着冬衣的人,“这样一来各个膜的性质特点孩子们都能记住。”
  《局部解剖》这门课涉及到很多实践操作,凌树才总是带着学生们埋头实验室,与尸体标本“打交道”。在实践课程中,凌树才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别把问题一下子解释清楚,让他们自己去摸索,去尝试,然后再指导,一学期下来,学生们对皮肤分离、组织分离这些操作都会很熟练的。”
  在讲解剖课的时候,凌树才不单单讲人体结构,还适当地穿插一些临床的案例与知识。有一位学生参加工作后还特意给凌树才发来消息:“您之前在解剖学课上提过的临床知识我在工作中真的用到了,太感谢您了!”
  几十年的教学成为了凌树才的一种习惯,他说要是一星期不教书的话,心里空落落的。

帮助学生开拓视野很重要
        “我们的人体博物馆在全国也算是规模很大的,是我们浙大医学院的一个象征!”
  2012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人体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这也是省内唯一的一座人体医学博物馆。
  凌树才谈起这座由他参与提议与建立的人体博物馆时十分自豪:“博物馆里有一系列很大的全身人体层次塑化标本,这可是很少见的‘宝贝’。”生物塑化是国际上最先进的生物标本保存技术,可以把组织保存得像活体一样,塑化后的标本可以长久保存且易于学习。这些人体层次塑化标本就是凌树才和基础医学部的其他老师一起精心设计然后进行塑化的,能由浅到深地向参观者全面展示人体结构。
  人体博物馆不仅仅是一个科普性的博物馆,更是医学院学生的“自习室”。学生们可以带着课本在博物馆里复习标本,观察课上容易忽略的人体结构。
  每年大一新生入学的时候,凌树才在亲自带新生们参观的同时也会抽出周末的时间来培训志愿讲解员。一位医学院的学生说:“博物馆的钥匙由凌老师保管,我们经常借借还还其实很麻烦,但凌老师从不抱怨,很鼓励我们去博物馆探索。”
  凌树才还积极推进人体解剖学教学网站的建立。如今这家网站已经拥有20多万的点击率,对学生们的学习提供了许多帮助。

课程组里年龄最大的老师
        《解剖学》是一门教学时间长、教学任务重的基础课程,上一次的课就是大半天。凌树才有时也会出现上午五节课、下午五节课、晚上三节课的连轴转情况。“解剖学属于基础学科,很难出成果,因此在科研课题和经费上得到的资源比较少,师资也就比较紧缺,其实我们对于青年教师的需求是很大的。”
  新来的青年教师往往没有自己的实验室,凌树才就主动让出自己的实验室让他们做科研。这些年来解剖学课程组的青年教师基本上都用过凌树才的实验室,有力地推动了科研工作的开展,近年来他的研究小组已经承担了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解剖学一节课的幻灯片从头开始做需要耗费一个老师好几天的精力。而凌树才几十年来的经验累积和不断更新,使他的课件内容丰富,质量很高,他主动与年轻教师分享这些心血的结晶。“年轻教师们在我的幻灯片的基础上再补充改进,就能在更高的平台上向上走。”
  所有来这里的青年教师,凌树才都参与了培养,他自豪地说:“现在有两名浙大自己培养的教师也评上了教授,成了我们课程组的中坚力量。”如今,凌树才已经是解剖学课程组里年龄最大的老师。 (学生记者 陆理宁 陈宇飞)

人物名片:
        凌树才:浙江大学人体解剖学教授,医学部解剖教研室主任,人体解剖学课程组组长,博士生导师。2002年来浙大任教,从教30余年,长期工作在教学科研第一线,年均授课时数近392学时,教学质量一贯优秀,还担负着学科建设、科学研究、青年教师培养及研究生培养等多方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