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遍创新之叶

时间:2016-12-23浏览:451

   24年前,一位踌躇满志的年轻科学家从麻省理工学院访问归来,在浙大开创了半导体薄膜研究方向,在培养了大批优秀材料科学人才的同时,也为我国光电材料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中国的半导体薄膜光电研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位。
  时至今日,这位彻彻底底的浙大人一直奋斗在教学与科研的第一线,为浙大乃至中国的材料科学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他就是浙大材料学院教授叶志镇。

在跨界中创造
        叶志镇的本科与硕士、博士专业分别是电机和光电专业,后来“跨界”去做了半导体薄膜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而单单是跨界,还不足以容下叶志镇的抱负,他的选择是当时浙大仍处空白的半导体薄膜方向。这就好比我们打游戏,简单的模式我们不想玩,要玩就得玩点深层次的。
  “事实上在刚刚开设半导体薄膜这门课程的时候,由于相关领域发展刚刚起步,并不是热门,愿意读这个专业的学生少之又少。”但是,一流的大学就应该引领创造,而大学的一流在于教授的一流。叶志镇就以此为己任,决心在半导体薄膜领域做出一流成绩。
  如今,他编写的《半导体薄膜技术与物理》教材,成为该领域的第一本国家规划教材,获得广泛好评。在学术上从锗硅外延、硅基氮化镓,到氧化锌薄膜,再到发光二极管,叶志镇不断攻坚克难,使得浙大半导体薄膜研究有了长足发展,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和多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前推后敲的启发式课堂
        从当年报名人数少之又少到现在的大热门,叶志镇开创半导体薄膜方向靠的不只是技术的突破,还有对教学方式的精心雕磨。曾经的中学教师经历让叶志镇深知学生接受能力的差异,这使得他更为关注课堂教学效果。于是他想到了递进提问的教学方式。
  在叶志镇的课堂中,一个简单的公式也要反复推敲:“这个公式是怎样得来的?它有着怎样的含义?适用条件是什么?又有着什么样的意义?”这只是叶志镇抛给第一个学生的问题。第二位学生不仅要点评前面这位同学的回答,还要拿出自己的补充意见。再后面的同学也要提出疑问或者自己的思考。这样,学生们既挖掘出了这个公式背后的内涵,也有了自己的思考。通过这种方法,叶志镇解决了学生们上课容易跑神的问题,也避免了“满堂灌”的不足,在让同学们主动讨论与思考的同时,还锻炼了表达能力。
  除了教学方法创新外,叶志镇的教学态度一贯认真负责,曾作为负责人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浙大不搞创新,谁来搞创新”
  叶志镇把创新理念渗透到了骨子里。他说:“浙大不搞创新,谁来搞创新?”在他看来,创新有三种境界,一是创新知识,成为具有创新知识的人,二是创新能力,成为创新型人才,三是创新领导力,成为创新企业家。而浙大向学生提供的是100%专业知识,60%的创新能力,30%的领导能力,所以浙大学生要成为100%的卓越人才,毕业后尚需继续奋斗和努力。
  而为浙大人注入创新之魂就是叶志镇不懈奋斗的目标,他用尽洪荒之力来帮助学生培养创新能力。比如,他经常会邀请一些国内外创新人才或者创新企业家来浙大做交流报告,让同学们有近距离接触创新创业者的机会。与此同时他还会与一些企业合作,带领学生共同进行技术研讨,攻克难题。
  “我虽是创新的老叶了,但在我身后一批批‘创新的新叶’又冒了出来。”

为“小叶子”撑起一片天
        叶志镇是学院每年教学课时最多的老师之一,同时,他还开了省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质教学资源。
  而他对学生的帮助也是极尽所能。曾经有位学生的母亲生病,无钱看病,学生向叶志镇倾诉了心中的苦闷,叶志镇知道后就自掏腰包资助学生的母亲看病。如今,这位学生已经在华为工作,他始终不忘叶志镇的帮助,经常回母校看望他。除了与这位学生交流技术问题之外,叶志镇还会帮助他的公司招聘优秀浙大学子。
  对于已经毕业的学生,叶志镇也都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邀请他们来交流讨论。有位在高科技行业创业的校友,更是得到叶志镇的技术支持。
  “我的学生们有时候喜欢自称是‘小叶子’。我的最大心愿就是,我这片‘老叶子’能为‘小叶子’撑起一片天,让他们比我长得更好长得更绿。” (学生记者 张岩 陈俊茹)

人物名片:
        叶志镇:光学博士,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浙江大学半导体薄膜专业开创者与半导体材料研究带头人之一。在浙大从教近三十年,培养了大批优秀学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