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工作因岁月而闪光

时间:2016-12-23浏览:59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拆除年轻一代对其固有形象中“枯燥论”“无用论”的“心墙”,将回顾中华民族特有历史与学生思想困惑联系起来,将思政工作扎根中国大地,在灿烂辉煌的历史中汲取养分。

院史教育―――跨越百年与95后说“hello”
  从浙江农业教员养成所开始,历经清朝末年、辛亥革命、军阀混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新中国的诞生及建设直至改革开放的今天,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已有百年的悠久历史。
  先辈们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和发展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样丰厚的历史家底,如何转化为学生前进的动力?农学院为此精心设计。在充分贯彻“知、情、意、行”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农学院聚焦院史教育,培养学生爱院、爱校情怀,缅怀革命先烈,激发学生爱党、爱国热情。
  院史教育,既讲浩瀚历史,又讲著名人物。例如于子三投身党的外围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社”,最终不幸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的英雄事迹,就是院史教育的重大组成部分。
  每年的清明节农学院都组织教工、学生代表前往万松书院于子三墓园,举行祭扫于子三烈士纪念活动,缅怀先烈,祭奠忠魂。此活动已经持续开展十余年,激发了一大批学生的报国热情。
  2015年10月,农学院启动“于子三”爱国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设活动,将爱国主义具象化。在农学院的推动下,实现了于子三烈士公祭活动的常态化。目前公祭活动已成为全校性质的学生爱国主义活动。
  为了深度挖掘于子三事件详细史实,农学院聘请浙江大学关工委求是宣讲团团长邹先定、于子三同学申宗坦等历史亲历者为“理想信念讲师”。在与讲师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同学们深切感受于子三先辈的风采,切实体会爱国主义热情、求是精神及民主自治思想。此外,农学院各党、团支部都积极研讨、学习于子三精神,广泛宣传于子三的慷慨悲歌。参加过于子三公祭活动的毛凌峰同学动情地表示:“烈士的事迹令人动容,我们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烈士证明,我们可以!”
  2016年9月,于子三史实编撰工作完成。与此同时,根据“于子三事件”改编的话剧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中,“于子三艺术团”编排完成后计划在全校范围内公开巡演。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积极开展院史教育工作,以史育人,以德化人的爱国教育模式方兴未艾。

新四军教育基地―――红色接力棒代代传递
        2016年11月4日下午,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成员叶信孚、郑元康与蓝田学园百余名“95”后大学生开展了一次“对话”,翔实的史实材料和生动的阐述获得了学生的欢迎。
  像这样的老党员与大学生直接对话的活动是浙江大学新四军教育基地(以下简称“教育基地”)的系列活动之一,已经延续了10多年。教育基地于2004年1月9日成立,由浙江省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宣讲团与浙江大学共同主办,依托求是学院三大学园“党员之家”教育平台,由各学园党员素质发展中心负责日常工作的管理和开展。
  近年来,教育基地邀请老党员开展了以“世博会与民族复兴”“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重读经典与理论创新”“百姓生活与党员使命”“提升内涵与弘扬文化”“践行中国梦・弘扬核心价值观”等为主题的思想教育讲座,加强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除了邀请老党员走进学校给学生上课,基地还牵线搭桥,安排党支部与老党员结对,走出校门开展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教育、访谈教育等方式,深化思想、坚定信念、提高道德修养,在美好的心灵交流和多方面的思维碰撞中得到思想和情操上的提升。
  2015年开始,教育基地相继开展了“90后党支部与90周岁老党员结对”“不忘老前辈谆谆教导,红色接力棒代代传递”等为主题的老党员结对活动;结合寒暑期社会实践,专门成立以党员骨干为核心的社会实践团队,奔赴全国其他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更深层次的学习和交流,让广大青年学生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成长。
  迄今,教育基地以多样化的活动形式吸引广大同学、学生党员参与其中,已开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活动230余次,参加活动的师生超14000人次。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内容既有传统,又有现代;既讲以往,又讲当今;既有传递,又有交流;既讲思想,又求碰撞。活动由点及面,向纵深发展,范围不断拓展,从学园辐射至全校。

名师名医大讲堂―――请来院士讲思政
        他,是全新定义的“90后”,90岁高龄仍坚持每天工作7小时以上,从未停止过科学探索的脚步;他,出了名的节俭,一套西装一穿就是20年,一套老旧的厨具陪他辗转多地;而他,却先后拿出百万余元的积蓄,在母校设立学长奖学金,资助品学兼优的贫困生。
  他就是医学院“名师名医大讲堂”第11期主讲嘉宾,我国著名神经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原院长陈宜张教授。
  2016年11月17日,张教授在“名师名医大讲堂”上对同学们说:“我们所处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年轻人要珍惜大好时光,要有理想和抱负,坚持一辈子的学习,不要浪费时间。”
  一席朴素的话语,流露出他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晚辈的殷切期盼,深深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位同学。
  “名师名医大讲堂”作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在人才培养上的一项高层次、常态化活动,定期邀请国内外医学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名师、名医畅谈医学历史与科学前沿,分享求学与成长之路,品味医学人生,使医学生近距离感受名师名医的大家风范及独特的人格魅力。
  “大讲堂”自2013年9月开办至今,共11期,参与师生达4000余人次,受到广泛关注和赞誉。钟南山、樊代明、苏国辉、钱煦、陈宜张等9位院士先后走进讲堂。他们带来的并不是“尖端”的医学学术盛宴,而是一个个人生故事……
“人从哪里来?”中国工程院副院长、著名消化病专家樊代明院士在“三千年医学的进与退”主题报告的开场,就从医学哲学角度提出了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场的黄同学感叹道:“我国的医药发展能取得今天的成就都是靠一代代人艰辛工作、不断积累下来的。我们今天所享受的学习和科研环境真是来之不易,更应加倍珍惜。”
  “名师名医大讲堂”以院士为榜样,将理想和希望的种子,播种在学子的心中,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和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 (采写:方俊 徐希 史龙鳞 杜悦 王黎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