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的侠骨与柔情

时间:2017-01-20浏览:722

 ■学生记者 陈亦欣
   “太极,我一生所爱。”
  十余载春秋的矢志不渝,对太极的喜爱在这个现已是物理系博士生的张昱超口中不觉有了厚实绵长的年代感。并不生于“习武世家”的他,却因为武侠电影在心中埋下了功夫梦的种子。小学毕业的暑假,张昱超对爸爸在老年协会复印的一本《16式简化太极拳》如获至宝,痴迷一般地跟着书上的小人学动作。“我喜欢太极柔中带刚的感觉,比较唯美、享受。”
  
太极缘起以武会友
这股感觉悄然在张昱超心中萌动,在初中化作他攒钱买光碟学习的冲动。但是由于学业繁重,张昱超和太极的缘份只停留在学会了半套拳法,但大学的以武会友成为他与太极新的契机。
  “待锦时,忆往昔之初,意暖融融。”刚成为准大学生的张昱超先是在武术协会与体育系民传专业学生结缘,后又认识了与他关系最好的老师高媛。他们真正将他“领上了道”。张昱超读本科时在所读学校的公共体育武术队习武三年,2012年,他写下这首《沁园春》为当时的友谊作结。扎马步、走太极步、压腿练柔韧,最初无数次的重复训练枯燥乏味,与镜子为伍、地毯为伴的一招一式让他对日后的共同训练更加珍惜。同比赛、共训练,并肩走过的岁月里把这些都当作了分割不下的习惯。“岁月如此穿梭,引无数须时尽嗟叹。”
  
提升技能不言苦痛
2013年春天,本科的武术生涯告一段落,已拿到浙大研究生录取通知书的张昱超也翻开了新的太极篇章。
  “如果说本科是培养我太极的摇篮,那么浙大则应该是提升我这项技能的舞台。”无论是比赛成绩、还是接受的指导,浙大都给张昱超带来了太多惊喜。这些惊喜的背后,隐藏的是更加艰辛的训练。
  每周参加训练的时间虽不固定,但张昱超会在玉泉加强自身的锻炼,而在省赛前十天,训练强度更是达到了每天必练。从准备活动开始———压腿、里合、外摆、弹跳,训练就此拉开序幕,之后走太极步、打套路动作轮番上阵,总要重复四遍以上;当然身体素质训练也不可或缺,蛙跳、两头起、平板支撑等都是家常便饭。
  “做完这些,就可以回去洗洗睡了。”张昱超的幽默,还不仅仅是对训练苦累的超脱。2016年7月初全国大学生武术锦标赛赛前一周张昱超突发颈椎侧移,休息5天才差不多康复。
  “所以说啊,应该平时注意坐姿,不要一直低头玩手机,不利于颈椎。”张昱超又打趣道。对于他来说,病痛,依旧击不垮这份热爱。
  
分享经验亦“师”亦友
在浙大武术队,大家习惯把经历过的一个比赛周期称作“一朝”,张昱超这个比赛资历“大龄”的老学长被亲切地称为“三朝元老”。要担起这个称号,自然少不了承担的师长责任。
  张昱超是很多队员的“师父”,指导拳法、分享经验,更和队里的留学生“徒弟”通过异国交流感受太极乐趣。张昱超说,像“气沉丹田”这样的翻译,不仅仅涉及语词,更重要的是如何把这些真谛、内涵更好的表达。这些经验分享是细水长流的功夫,也就需要张昱超给自己更多的超越。在分享与求艺的奇妙平衡中,张昱超在武术队收获的,是他和其他人的共同成长。
  当然,这些经验的分享和对新手的爱护对张昱超来说更像是特别的友谊。“不要把我称作‘师父’”,张昱超直言,“如果有想让我退队的原因,就是想让新队友多参加比赛。”2016年5月份省武术锦标赛举办前夕,第一次参赛的队友吴越自然紧张,作为过来人的张昱超将心比心地与她聊了许多,微信的鼓励想必是那侠骨中最温馨的柔情,暖了亦“师”亦友的习武之路。
  “武术队,一起挥洒汗水的快乐!”正如对太极的矢志不渝,张昱超对武术队的情感与珍视,不仅仅承载了时空变换的重量,更有友谊与分享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