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怀念沈德绪先生(下)

时间:2017-01-20浏览:563

 陈力耕

四、勤奋高效堪为表率
沈德绪先生的备课教案井井有条,且每年都充实新内容。他认真细致,一丝不苟,重要的事都作详细的记录,并完整地保存着大量个人档案,包括手稿、笔记,会议资料、照片、信件等等。沈先生工作的条理性非常强,非常重视工作方法和效率,除了思想高度集中,充分利用时间外,所用的资料、档案、工具、物品都分门别类摆得极有条理,甚至像铅笔、橡皮、剪刀之类的小物品,全都放在随手可拈的位置,因此功效倍增。浙江电视台曾以“效率教授”为题,对他作过电视报道。1995年沈先生的家庭档案获杭州市档案馆“杭州市科学家档案典范”称号;现在浙江大学档案馆内,专门特设有“沈德绪家庭档案室”。
  沈先生每天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就像一部高速运转的机器从不知疲倦。除了教学、科研,他还常常出差到农村进行技术指导,因此,师母说他“除了吃饭、睡觉,工作就是他的一切,怎么也闲不下来,你叫他休息就像要他的命一样。”
  他知识面广,学术造诣深,并勤于动手。他为了上好课,常常在田间设置直观教材,还亲自制作标本,绘制图表,拍摄照片,形成系统的教学辅助材料。他每年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到田间做果树杂交、记载、调查、采样,进行实验室分析,开展严密的科学研究,获取大量的实验数据。
  沈先生成果卓著,共获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14项,其中有农业部技术改进一等奖和科技成果推广一等奖各1项。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25名。先后主编出版《果树选种及良种繁育学》、《果树育种学》、《果树育种实验技术》,《园艺植物遗传学》、《番茄研究》、《桃、李、杏樱桃育种进展》、《柑橘遗传育种学》等专著、教材或译著,还编印了《果树育种选择》、《果树育种参考资料》和《梨育种研究》等资料,为中国现代果树育种学科的发展和开拓新的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他本人还应邀到全国20个省市作果树育种的专题报告70余次,深受同行们的欢迎和爱戴。

五、服务社会淡泊名利
沈先生一生成果无数,试验基地遍布长江以南多个省份,各地栽培他的新品种合计数百万亩,育苗数千万株,可他在此过程中,从不收取一分钱,也未要过任何好处费,而是无偿地服务于社会。
  1984年,沈德绪教授秉承师志,把自己辛勤育成的梨优质品种———黄花梨率先引种到了吴耕民先生的故乡慈溪市周巷镇这片肥沃的土地上,开创了周巷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先河。从此,沈教授和周巷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了纪念吴耕民先生,他几经周折和努力,终于在2001年7月28日在周巷镇如期举行了盛大隆重的“吴耕民纪念馆”落成典礼。与此同时他还在慈溪日报上发表《感念师恩》一文,字里行间流露出浓浓的感激之情。
  自从将黄花梨引种到周巷后,他每年多次不辞辛劳、倾注心血、传授技术、造福梨农,使黄花梨及其它优质梨品种在周巷大地开花结果,成为周巷镇农业经济的主导产品和周巷镇广大农民致富的摇钱树,1996年周巷镇荣获“中国黄花梨之乡”美誉。周巷镇政府在第二届润昌蜜梨节开幕之际对沈教授进行隆重表彰,称誉他为“中国黄花梨之父”并重奖人民币十万元。
  对于沈教授来说,这在当时是可观的收入,他完全可以投入私囊,但他为纪念和报答师恩,倡议设立“吴耕民教育基金”,并将所得的十万元奖励全部捐赠作为基金,而且他还发起了募捐,用于奖励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沈德绪先生从教50多年,勤于工作,乐于奉献,为中国的园艺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赢得了崇高的声誉。他常说:“生命在于运动,力量来自锻炼,天才在于勤奋,效率来自方法,生命的价值在于贡献”。是的,沈先生一生都在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他的座右铭,直到他离开我们的前几天,还在果树产区奔忙。
  永远怀念恩师沈德绪先生!
  (作者为浙江大学农耕文化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曾任原浙江农业大学园艺系系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