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村记忆

时间:2017-03-13浏览:376

■2015级法学专业 田苗
写完了三周的戴村日记,存不下的戴村回忆。
  在杭城还未散去考试周的余温中,我紧紧攥着手里轻飘飘的机票,在空气里挥了一挥,就当是开启跨太平洋寒假之行的庄重仪式了。
  然而思索如何描述这三周的美国生活时,记忆和感受却如同乱麻在脑袋里打了结。思忖再三也找寻不到最为恰当的词语定义这次的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UCD)交流之旅,只能记录下最先在脑袋里闪现的些许画面,毕竟这是最真实的生活复写。
  记得第一次走进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课堂。
  那是一堂遗传学的导论课,课程开始的时间是10点。在相似的走廊、近乎一样的房间门口迷失方向的我成功地迟到了。一手捧着咖啡,一手拎着书包,当我猫着腰试图用身子推开讲厅的门时,坐在门口地上的同学起身帮我推开了门,小声说“才迟到一会儿,别担心”。
  走进讲堂时,教授已经开始了讲课,然而能容纳300人的讲厅已然座无虚席。两条过道的台阶上有好多席地而坐的同学,我也靠着最后一排的座位顺势坐在了地上。教授讲得十分生动,遗传学这门听上去有些玄妙晦涩的课程居然也充满了吸引力。
  课上教授抛出的每个问题都有很多同学主动回答。不仅是坐在第一排的通常意义上的好学生,还有坐在教室角落、后排的同学们,大家都十分踊跃地提出疑问并回答教授的问题。300多人的大讲厅充满着鲜活的思想碰撞。
  课堂上有同学直接质疑教授的观点,另外的同学坐在教室的另一端不甘示弱地发表支持的声音,又有同学起身直言并不认同其他同学的想法……这就是观点不断得以表达和敲击的课堂。当下课铃声响起后许久,大家才一边讨论着课上未获得结论的争议点,慢慢起身准备离开。而我打开教室后排的门时,门外的走廊的地上,墙边都是坐着看教材、站着讨论问题的下一堂课的同学们。
  这就是我对美国大学课堂的初次印象———充满活力的学术氛围、敢于表达自己见解的勤奋的学生们和风趣幽默的教授。
  我的早餐和午餐都是在戴维斯校园的咖啡馆里解决的。每天早晨,咖啡店里的座位大都坐满了学生。大家清一色地喝着冒着热气的咖啡,一只手拿着三明治或面包,另一只手不停翻着桌上的书页或滑动着鼠标的滚轮。认识的同学说,虽然课程通常在九点开始,但早晨的时间并不想就此浪费。于是吃着早餐预习课本或者浏览论文似乎成为了学生们迎接一天课程的标准开始。
  而中午,咖啡馆是整个校园最为热闹之处。大家围坐在一起,一边吃着午餐,一边盯着电脑或桌上摊开的论文讨论着什么。不管是实验室里艰难的课题还是突发奇想的一个新点子,四五个人讨论到纷纷提高声调站起身都是再常见不过的状态。咖啡馆外的小广场上总有各种各样的活动宣传,同学们向身处校园里的每一个人宣扬着这个学校引以为豪的包容自由的情怀。
  第一天在校园里闲逛,和一起去的中国同学自拍时,几个路过的当地学生主动提出帮我们拍照;过马路时,即使隔着十米多的距离,汽车总会停下让路边的行人先走过马路;买零食手头没有零钱的窘迫时刻,身后队伍里递出的美元;得知我们来自中国,用蹩脚的中文祝我们“恭喜发财”的墨西哥卷饼叔叔;走路偶遇微笑道早安的陌生人……在戴维斯这个充满着晴朗天气和一望无际平原的小城里,友善是每个人自带的第一属性。
  每天清晨透过车窗看着远方地平线深蓝的一端逐渐溢开耀眼的金色,中午时分坐在暖暖的阳光下的草地上吃着午餐聊着天,有时还能坐在茂密翠绿的树下打个盹,日落时分回忆着每一天或金粉或瑰红的霞光,在抬头望不到边际的星空之下漫步……虽然大家都自嘲是戴维斯农村的村民,但却止不住地愈来愈爱这个安静又善良的小城。喜欢这里半小时就可以走到底的市中心,尝遍城里的各色餐馆,熟悉这里的学生看似闲散但却努力的学习状态,并一直为敢说敢做、自由包容的校园氛围感动。
  在戴村的三个星期转瞬即逝。
  一个月不到的时间无法让人掌握一门课的精髓,也不能用来走遍加州的角落。但是却可以体验这个城市安静的清晨、热闹活力的中午、静谧闲适的夜晚。可以让人在临走时反复感慨教授们献身科研的执着和同学们对目标的不懈追求与热切初心。
  仍然在时差带来的困意里煎熬的我,在整理这些记忆时,反复感慨,除了美式食物带回的一身膘以外,心里装满了饿也饿不瘦的戴村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