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校:勇破难关见丹心

时间:2017-03-13浏览:801

双水内冷发电机是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的标志性科研成果,于1964年获国家发明一等奖,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辉煌的背后凝聚着电气师生的默默付出、不求回报,陈永校教授便是其中的一员。
  1956年,陈永校回浙江大学任教。当时国内经济发展与电力供应不足的矛盾日益凸显,而发展电力工业的关键———电机制造业十分落后。鉴于此,郑光华老师提出了双水内冷发电机方案。但方案实施难度很大,当时国外没有先例,相关的文献也认为可行性较低。陈永校和郑光华、汪槱生等老师迎难而上,只用一个星期便设计和制造出了一台简单的只通水不通电的转子水内冷模型机组。模型机组的实验结果表明,转子水内冷是一种可行的设计方案。这个结果验证了理论方案的可行性。但随着项目的推进,电机振动、腐蚀等各种问题纷至沓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们决定将一台美国研制的15千瓦发电机拆开进行双水内冷改造。为了更快地完成任务,所有人都没日没夜地参与到改装工作中,课题组的很多成员晚上只睡两三个钟头,第二天继续奋战在一线。最后课题组用了十天的时间完成了改装。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课题组设计的3000千瓦凸极式双水内冷发电机终于在1958年9月于萧山电机厂试制成功。
  双水内冷发电机的研制成功,解决了我国大容量发电问题,推动了我国发电机制造业的大发展。双水内冷电机最多时达到了全国装机容量的20%以上,其中上海电机厂依照浙大方案,于1958年10月试制成功了12000千瓦隐极式双水内冷发电机,震惊世界。当年,中国代表到俄罗斯开电机会议,宣布中国研制成功双水内冷电机,这让所有外国专家大为吃惊。此后,很多国家都着手双水内冷发电机研制,这项技术全世界开始广泛应用。
  陈教授说,双水内冷电机的研发离不开所有科研人员的辛劳,他们顶着巨大的压力,从不抱怨简陋的科研环境,常常食不果腹、夜不成寐,有位同志甚至出现了失语症,就在这样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任务。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是老一辈科学家们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