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津侯:烽火岁月忆西迁

时间:2017-03-13浏览:437

  西迁,是浙江大学谱写的一部伟大的“文军长征史”。作为浙大落脚安定后迎来的第一批新生,年逾九旬的陈津侯先生,每每谈及,依旧动容。
  1940年,陈津侯考入浙江大学电机系,成为30多名电机新生中普通的一员。当时,他与另一名历史系同乡同学一起,从杭州搭乘抗日部队的军输车赶赴遵义湄潭报到,一路上走走停停,换了不下5次车,历时7、8天,终于抵达魂牵梦萦的学府。
  西迁时期,浙大的大一新生都在贵州的湄潭永兴,而大二以上的老生在遵义。相比西迁途中的居无定所、颠沛辗转,当时学校的条件虽仍十分艰苦,但却是安宁平静、不受战火干扰的。
  回忆昔时的学习光景,陈先生说,“在永兴的时候,不分系别,所有同学在一起上基础课,寝室里也是各个专业混合住宿。除了教室之外,别的地方都没有桌子,上完课以后,大家就挤在寝室的窗台上做功课。”
  动荡的时局,让科研和教学的开展显得难能可贵。在当时浙大的教师队伍里,涌现出大量的杰出人才和优秀成果,而学生在学习中,求真务实、勤奋自觉蔚然成风。搬到遵义以后,学校里更加浓郁的学术氛围让陈津侯感到新奇、欣喜,这一感受也成为他后来选择留校任教的原因之一。
  “在遵义的生活有时候比较艰难,食堂曾经有过两三个月没有菜卖,只供应酱油汤的局面,但师生们心态很好,一直没有放弃学术和科研。”作为理论和实践结合紧密的工科,电机系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在当时的环境下如何开展实验课?对于这个问题,陈先生非常得意,“我们有实验所需的所有器材和设备,都是老师和同学们从杭州一路搬来的,有柴油发电机、有电表仪器,一应器具十分完善,完全能够正常地开展教学实验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