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地方叫湄潭

时间:2017-04-21浏览:1092

邵惠锋
      刚来到湄潭,就被这里的浙大气息所感染,从道路到广场的命名,处处都有浙大的身影。在解说带领下,我们参观了文庙,好多次被感染的想流出眼泪,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想安静的学习是多么难得,这是现在无法想象的。
  竺可桢老校长带着浙大师生,一路奔波,最后在湄潭办学7年,让广大师生能够安静地学习和做研究,而对于师生来说,这就是他们对抗外来侵略的斗争方式,他们虽然无法去前线做抵抗,但他们能够为抗战胜利后的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祖国的未来需要一大批有志青年,而竺校长为了保住这些人才进行了西迁。虽然道路坎坷崎岖,中间好多人因为患病而去世,学校也多次遭到破坏,但浙大人不畏惧,并且能够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做出具有重大意义的科研工作,写出一篇篇具有深远影响的论文。
  没有现在的日光灯,他们在昏黄的桐油灯下勤奋学习;相比于现在宽敞的寝室,他们住的地方是那么的简陋。浙大人从远方搬迁到湄潭,湄潭人把自己建的房子腾出来给浙大师生住,把粮食拿出来分给浙大师生吃。面对一群陌生的逃亡的人,湄潭人民能做出这样的举动,每次回想起来都让我感动和流泪,这份雪中送炭的纯朴真情让人难以忘怀。
  俗话说得好,患难见真情,能够在那个时候帮助你的人,值得感谢和牢记,很感谢湄潭人当初对浙大人的帮助。
  竺校长为了西迁的事情日夜奔波,连妻子和最喜爱的儿子患了重病都没顾得上,最后不幸去世,这份为了浙大而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也正是因为竺校长,浙大才有了“东方剑桥”的美誉,才能够有今天这样的成就。很感谢竺校长,让我意识到今天获得的竺可桢奖学金的分量很重,自己要努力奋斗,为社会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尽管以前唱过很多次校歌,但在陈列馆内,大家一起面对着一张张图片,再一次唱起浙大校歌,自己第一次为校歌落泪了。浙大的校歌包含着浙大人的信念、执着、热忱和奋斗,被那段西迁历史所震撼,被浙大人代代传承的求是精神所感动。
  此次活动,除了感受到满满的浙大求是情,还感悟到人要学会感恩。今天,学校给了我机会在这里学习,接触最前沿的学科和优秀的老师,同学一起做科研,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明天等自己取得了一点成绩,一定要回馈母校,回馈社会。
  任岁月变迁,浙大人都不应该忘记有一个地方叫湄潭,有一种精神叫求是精神,这是一代一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值得所有浙大人去感受,去牢记,秉承前人的意志,继续前行。  (作者系机械工程学院2012级直博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