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单车,校园交通增长极

时间:2017-03-31浏览:1108

 学生记者 王方
      小黄车的出现,让求是园变得更加缤纷。从ofo1.0到现在的3.0时代,小黄车的进步让大家越来越离不开它。但因运营的种种境况,ofo也在上演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小黄车如何在求是园里健康发展,是大家都要思考和助力的问题。
  
一抹亮黄:闪耀求是园
      2016年十一长假后,求是园里多了一抹亮黄。上下课的高峰,在来往的自行车潮里,里头的小黄车总是格外显眼。
  小黄车,“学名”为ofo共享单车,是5名北大学生合伙创立的创业型公司,旨在凭借“随时随地有车骑”的理念,解决城市“最后一公里”的问题。所谓“最后一公里”,则是指公共交通末梢和微循环问题。这个问题影响着公共交通出行的效率,是构建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的瓶颈之一。使用小黄车,用户只需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输入车牌号,即可获取密码,骑车上路。
  ofo共享单车从北大起步,目前已覆盖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的各大高校,且在北上广已走出校园,向城市推广。在2016年9月,小黄车走进了求是园。
  初至求是园,小黄车并未引起太大关注。“我们可都是有车一族,哪用得着小黄车呢?”在开学初便买了自行车的顾婷打趣儿道。但慢慢的,这些有车一族们发现,小黄车其实也能让自己的校园出行变得更便利。“前些天,我突然有急事要用车,来不及赶到车库取车,路旁的小黄车倒成了及时雨,特别方便。”除了应急,能够单程使用、取停车都相对灵活也是有车一族们爱上小黄车的原因。这不,继萝卜车之后,小黄车以更迅捷的速度打入了同学们的日常生活,成为又一校园新宠。单紫金港校区内便有1000余辆的小黄车可供使用,每天的使用人次更达3000之多。
  新闻专业的王欢认为:“小黄车绿色环保,与当前时代所提倡的绿色低碳理念相契合。”而对于无车一族,小黄车的出现更是为他们省下了一笔不小的买车开销。“买辆自行车少说也要200元,而师生骑小黄车的单次费用也就0.5元,再加上常有的促销活动、红包福利,骑上四年,花销都不到100元。”数学专业的段怀为无车一族们好好算了笔经济账。“真是省时省力又省心!”一旁的王远忍不住套用了一句广告语总结道。
  “前期主要是进车,满足学校部分无车一族的需求;中期发展是联合学校,处理校内大量长期闲置的‘僵尸车’,提供更加整洁舒适的校园环境;后期希望能与学生们实现深度合作,让大家共享自己的自行车,真正实现共享经济。”ofo共享单车杭州地区负责人张敏辉如此描述小黄车在浙大的发展预期。
  
校园共享:摸索与改良
      渐渐地,沉浸在共享单车欣喜中的同学们发现“共享”后也存在着种种不便。不少身材娇小的女生抱怨,小黄车车座太高,骑起来不太舒适;丢失了自己的自行车,依靠ofo代步的大二广告学韩萌则很无奈地发现,早上人流较大时,根本就无车可用。除此之外,车辆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被停放在偏僻位置、擅自破解密码锁……运营问题也开始显现。
  面对着全新的单车共享模式以及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种种问题,ofo运营团队始终在摸索和改良。基于超过6万名用户的访谈与调研,结合超过30万次硬件测试、5次调整,小黄车已经历了三次大型升级,开启了ofo3.0时代。
  在硬件上,小黄车的进步有目共睹。团队与700Bike合作后,推出新款ofoCurve车型,越来越人性化的设计创新,让小黄车得以突破“共享”却无法“私人定制”的局限,不仅被需要,更被喜爱。
  相比硬件的快速发展,小黄车运营维修问题的解决则显得原始。凌晨三点,最后一班穿着蓝大褂的身影出现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的各个角落,熟练地将小黄车搬上电动三轮车,从校园南端的学习区驶向北面的生活区———他们要在学生醒来之前,将小黄车运往早高峰的起点。这些常出现在小黄车旁的“蓝大褂”,是ofo团队的调度工人。他们的工作就是保证小黄车能够聚集在人流密集区,如紫金港校区9点-10点的宿舍区、晚上的医药学院等,方便同学随时取用,以缓解车辆需求的“潮汐”现象。
  ofo浙大校园运营负责人范林森介绍,调度工人一共有六组,日班时间为9点到18点,夜班时间为18点到次日凌晨3点,10人为专职,其余为兼职,经过培训后驻守在校园内。而运送小黄车的路线和时间,则是团队在对校园内骑车需求量进行了大数据的分析后制定的。“我们每天除了运车,还要去找被同学们停在很偏僻的角落里头的小黄车。”一位“蓝大褂”朱师傅说道,面对乱停放的问题,他们不得不承担起“人工GPS”的功能,像雷达一样在偌大的紫金港搜寻停放在各处的小黄车。
  除了“蓝大褂”,维修工人和驻守在校园门口阻止学生将小黄车骑出校园的保卫工人,也与小黄车一同来到了求是园,来解决小黄车运营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巨大的人力投入让小黄车的运营规范了许多,但这似乎与原来的“共享”涵义尚有差距。
  
小黄车:如何突围
      无桩式自行车的非集成化管理模式,依赖用户自身素质解锁车的规则……无疑是共享单车的最大创新点。它不同于杭州市内常见的有桩的公共自行车,租车还车都方便了不少。可“方便”却慢慢演变成了“随便”。
  很多人在用完小黄车后就随便往人行道上一停,阻碍了正常通行,“公地悲剧”的尴尬场景时不时上演着。还有不少同学坦言,在使用过小黄车后,常会忘了复位密码锁。这样一来,下一人便能免费使用,而自己也曾在不经意间发现可直接开锁的小黄车使用。
  虽然小黄车使用费用已相当低廉,但不少人还是会想尽办法占点便宜,可殊不知,违规使用一旦成风,触碰了维持运营的底线,当下为了图方便耍的小聪明都将成为未来的不再方便的隐形推手。要知道,“小黄车还能骑多久”仰仗的不仅是创业团队的努力,更是大众的配合。
  一方是巨大的市场需求和用户认知,一方是层出不穷的共享单车运营难点和公共话题,共享单车正在上演现实版的冰与火之歌。在人们享受无桩式公共自行车的便利时,如何突破无桩式运营带来的管控难是摆在运营团队前的一大现实问题。
  据范林森介绍,目前团队正不断加大人工投入、巡查力度,并通过各大网络平台进行宣传引导。
  换个角度,技术突破或许恰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若能成功应用电子围栏技术,划定禁停区,明确停车规范,不合要求的停车将被禁止,这或许便能解决乱停车问题。若共享单车能在停放1分钟后,实现自动上锁和密码复位,使得每一位用户都必须实名用车,再与征信体系接轨,可回溯到最后一个骑车的人,便可对用户产生一种无形,却又无时无刻不存在的监督,解决目前存在的恶意损坏的问题。
  其次,制度先行也是明智之选。在城市中,各地政府纷纷制定相关的监管政策,让共享经济在良好的法治环境中不断发展。而在校园里,让运营团队与有关单位合作,适当探索一系列管理条例,不失为可行之举。
  与其他的新生事物一样,浙大的小黄车正在成长。ofo能否将过去发展过程中留下的车辙印变成指示发展方向的标记,能否使过去遇到的挫折总结为经验教训,能否在建立完善的制度、实现技术创新,以及在提升用户素质上多管齐下,成功突围,需要时间来证明。
  幸运的是,方法是有的,而共享单车也一直在路上。  (文中人名除张敏辉、范林森外均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