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观察 我的导师

时间:2017-05-20浏览:1178

 2016级硕士生 李万琦:
  在我心目中,导师李基拓的形象是斯文的学者:不严苛,不发脾气,关心学生。
  大四保研之后,我无意间了解到浙大与帝国理工学院有联合培养计划,心动不已,为此还特地去咨询了几位参加过的学长学姐。他们的介绍让我全面地了解这个项目,也更加坚定了我参加的决心。和家人沟通过并征得他们的同意后,只剩下导师这最后一关了。
  有的导师可能在学期间,更希望学生能够专注于团队的课题,不要为其他事情分心,因此我怀着忐忑的心情和李老师沟通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导师爽快地答应了,并主动提出让我退出手头在做的项目,专心准备项目面试。他和蔼地说:“你不用担心,回来之后还有一年半时间,可以在国内继续好好科研。”
  那一刻,我既开心又感动,心中涌起满满的幸福感。我遇到了一个好导师,一个真正为学生考虑、支持学生追求梦想的导师。我现在也时常想起他当时对我说话时的表情和语气,那般自然和真诚,没有丝毫的不悦。而在平时,他也总是和颜悦色,笑着对到周围的每一个人。能够遇到这样一位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的导师,我觉得很幸运。
2015级直博生 史婷婷:
  我的导师是一位非常认真负责,也颇为健谈的老师。在他的眼中,学生的事情永远是第一位的。如果有学生发自己的细纲或文章请他提建议,他一定会立马放下自己手头的事情,仔细阅读学生的邮件,并及时予以回复。
  对我来说,吴老师既是要求严格的导师,更像是亲切的长辈。有一次论文大讨论,我清楚地记得,那天还下着雨,我们围坐桌旁,吴老师用略带沙哑的嗓音一一为我们解惑,针对每位同学论文的相关问题,吴老师都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看法。大家聚精会神地听着吴老师的点评,不知不觉,夜色渐渐沉重。
  作为吴老师本科生课程的助教,每次课前吴老师都会早早地来到东区教学楼,这个时候对我来说是和吴老师交流论文进度的好机会,虽然免不了紧张,但更多的是小小的兴奋与期待。下课后,我很喜欢和吴老师一道步行一段路。吴老师思维敏捷,学识渊博,总能第一时间发现我论文构思上的缺陷与不足,并常常提出很有启发性的建议,使我获益匪浅。
  我常常觉得自己非常幸运,能够成为吴老师的学生。
2014级博士生 祝琬莹:
  我是导师程磊的第一届学生,但是这位初出茅庐的新导师,带起学生来也很有自己的一套。
  从实验室刚组建到现在,我们实验室单就组会已经经过了三次改革,一次次的改动,节约了时间,提高了效率。程老师还喜欢和我们聊天,小到实验设计,大到人生规划,一有机会就和我们聊起来,一聊就是一个多小时。我现在做的实验,前后总共进行了三次大的修改,才定下来现在这样一个比较中意的课题。因为生态学很特殊,实验周期较长,所以他会花很多时间和博士生讨论一开始实验方向的确定,让我们少走弯路。
  程磊老师对学术的热爱,让我们都非常羡慕。他总是把看文献当作休闲放松的方式,每天晚上实验室里都能看到程老师的身影。虽然第一次带学生,但是程老师也懂得“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去年,见到生科院热闹的新年晚会,他便发动我们大家,打起了举办实验室新年晚会的主意。在我们实验室第一届新年晚会上,我们每个学生表演了节目,老师的女儿也带来了精彩的表演,老师还在新年晚会上给大家展示了美妙歌声,程老师唱歌很好听,他读大学的时候,还参加过他们学校的十佳歌手比赛。
2014级博士生 王志成:
  我的导师会经常和我们组内师兄弟利用午饭的间隙,谈起学术圈比较前沿的新闻,更多的时候会讨论最近的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导师偶尔会跟我们一起吃完饭后去附近的杭州植物园散步,一走半个多小时,海阔天空地聊,从“超导体单晶如何生长”的实验讨论到“高压合成金属氢”的新闻,不仅推动了实验进展,还增加了我们的知识,甚至会改变科研观。
  我们组里的人各有各的特点,但是我的导师很有包容力,会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让他做相应的事情。有些人性子缓、做实验慢,喜欢精耕细作,而有些人喜欢大刀阔斧铺开来做,导师就安排不同的科研工作。
  导师给了我们学生很多锻炼的机会,比如让我们出去参加国内国际的会议。他是一门心思搞科研的人,有很丰富的经验,他的经验对我们做实验非常有帮助。  (组稿 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