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启:求是书院与中西教育之会通

时间:2017-05-14浏览:1061

■李敬斌
近代中国遭遇三千年来未有之大变局,甲午战后,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维新变法成为朝野内外的群体诉求,“变法之本在育人材,人材之兴在开学校”,“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能不讲西学”。开办新式学校成为会通中西学术,维系名教伦理,阐发经世之制的必由之路,在此时代浪潮中,求是书院蔚然兴起。
  林启,字迪臣,福建侯官人。历任翰林编修、陕西学政,重视儒家伦常,提倡崇实,反对虚文;主张“简文法以核实政、汰冗员以清仕途、崇风尚以挽士风、开利源以培民命”。1896年,林启调任杭州知府。鉴于杭州既有书院“空谈义理,溺志词章”,1897年,在浙江巡抚廖寿丰的支持下,林启创办求是书院,这就是浙江大学的前身。求是书院继承浙江学术贯通义理与经史之学的经世精神,“窃维居今日而图治,以培养人才为第一义;居今日而育才,以讲求实学为第一义。而讲求实学,要必先正其志趣以精其术业,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道,合古今中外而不易者也。”
  求是书院以立德修身为本,兼课中西之学为用,以此振兴实学,培养新学人才。梁启超称赞“浙中此举,实他日群学之权舆也”,并致信林启讨论实学课程。梁启超认为学堂课程应中西兼举,政艺并进,平衡本末体用,并提出三项主张:一、聘请通达古今中西学术的大儒为总教习,驻院教授。二、日课要以中外政学之书为定课,以今日新法印证群经古义,讨论变通与推行之道。三、月课多用策问体,启发心思,广其才识。求是书院人员组成、课程设置与梁启超所言若合符节。书院最初由林启兼任总办,陆懋勋为监院,先后聘请美国教士王令赓及卢保仁、宋恕等学人为正教习。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读课,必修课有国文、英文、算学、历史、地理、理化等,后增开体操。选读课有日文、外国史地、音乐等。求是书院力求“循序以进,渐有所得,非博通格致不得谓之学成”。同时,求是书院定期聘请学者主讲经史,要求学生“汉文宜加温习,时务尤当留心”,以经义、史论、时务策论等形式每月考课汉文。求是书院遂被誉为较早创立兼课中西学术的新式学府。
  良好的生源是培育优良人才的基础。求是书院招生要求,“一行诣笃实,一文理通畅,一资质敏悟,一精神充足。”第一期招考时,林启亲自出题、阅卷,择优录取。求是书院提倡师生砥砺品行,发扬为人之道,不以贪取功利为满足,“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林启颁发《求己录》、《明夷待访录》、《天演论》、《曾胡文集》,作为书院人人必读之书,意在激发志气,养成民族意识,进而灌输新思想,以谋自力更生。1898年,林启资送求是书院、浙江蚕学馆等校高材生赴日本修习专门学,开创近代中国学生留学东洋的先河。
  1901年,求是书院改名为浙江求是大学堂,后又几度易名,并于1914年停办。邵裴子曾追忆求是书院有四点可资纪念:求是书院是第一个中国自办新式普通学校;求是学子秉持学术救国的自觉与牺牲利禄的精神;求是书院是浙江革命思想重要源泉;求是书院早就人才众多。宋恕曾在《留别杭州求是书院诸生诗》中以浙江先哲的经世学勉励求是学子,求是学子不负所望,刻苦钻研,仁人志士辈出,奠定了浙江大学一脉相传的求是学风。  (作者单位为人文学院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