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 “七七精神”

时间:2017-09-18浏览:498

   郭常平:医学系77级校友求是印迹:为了帮助学生熟悉206块人体骨骼,学校给每个寝室发了一桶骨头。
    1976年1月,19岁的郭常平高中毕业,次年7月进入杭州建筑工程机械厂当钳工。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郭常平意识到改变命运的机会来了。但是高考中断的这些年,大量考生累积起来,首届高考定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对于能否考中,郭常平的心里也在打鼓。他回忆道,当时只有两个月的备考时间,既没有老师辅导又缺少复习资料,大家一般都是白天劳动晚上学习,将中学课本重新捡起来,查漏补缺。
    从小对医学感兴趣的他,填报的第一志愿是浙江医科大学,第二志愿是浙江中医药大学。在收到浙江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人生将随着踏入大学校门而彻底改变。“为了帮助学生熟悉206块人体骨骼,学校给每个寝室发了一桶骨头,起初有些同学感到害怕,但是在日复一日的‘亲密接触’后,大家没了恐惧,对各块骨头的形状、特征也了然于心”,郭常平讲道,“人体形态学课程还包含观察和触摸经过福尔马林处理的人体标本的环节。在酷夏的教室里,福尔马林蒸气扑面而来,刺鼻刺眼。但是大家依然坚持听课,亲自动手。”
  7月份的杭州夜间温度很高,但是宿舍和教室都没有风扇。“大二期末复习时,学校在操场拉了一长排的电线、装上电灯,再在灯下摆好椅子。一到晚上,同
学们就自发到灯下看书,直到十点熄灯。在飞蛾、蚊子的进攻下,同学们汗流浃背夜读的场景至今难忘!”
  学生分外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老师们也带教心切。除了学习上的言传身教,老师们也非常关心学生身体。“我对体育教研室雷宜君老师印象非常深刻。当时学校有晨跑要求,雷老师早上六点多一个寝室挨着一个寝室地叫大家起床晨练,还经常守在少年宫断桥附近,检查是否有人偷懒。现在想来,正是老师们当年的严格要求,使我们拥有了健壮的体魄。”
  1983年1月,郭常平毕业留校在教务处工作,负责管理了多个从国外引进的教育改革项目,策划、实施了一系列成效显著的医学教育改革。“四校合并”后,他进入浙江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参与开创了中国医学远程学历教育。2005年起郭常平担任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兼任
成人教育学院副院长、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负责管理远程学历教育、干部教育培训等。在今年5月退休后,郭常平又开始负责学院教学督导工作。
  郭常平说,浙医七七级校友身上有一种共同的精神,一直鞭策和引导着大家不断前进。在今年浙江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七七级校友把这种精神凝练为“七七精神”——医道、求是、笃行、致远,并将这八个字永久镌刻到医学院七七级纪念石上。
  郭常平认为,七七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是幸运的,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潮流;他们又有很强的责任感和进取心,在很多领域担当重任。“有可能的话我希望能收集各高校七七级学生的素材,创设中国高校七七级收藏。这件事不仅对我们这代人、这些人有意义,对整个国家和社会都非常有价值。”
  (马宇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