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求学经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时间:2017-09-18浏览:873

  方柏山:化工系77级校友求是印迹:清晨在玉泉校区八舍前的马路上做广播操,我班同学自觉坚持了三年多。
“高考和浙大求学的经历改变了我的人生。”回望来时路,化工系77级校友、厦门大学闽江学者特聘教授、生物化工研究所所长方柏山这样感慨。
  1974年7月,方柏山从福建省莆田县黄石第一中学(现为莆田第八中学)高中毕业。和那时其他很多毕业生一样,毕业后,方柏山作为回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回到老家当起了农民。
  1977年国庆节,方柏山的父亲让他到自己的工作地福州散散心。“去了之
后,听到可能要恢复高考的传闻。”
  到福州后的一个周末,方柏山听他父亲说有一道几何难题,单位的同事没人做得出,好奇的他便要来题目。一开始,确实不知从何下手,后来通过回忆高中老师上课时提过“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此前从未做过有关练习的方柏山答了出来。“父亲有一个浙大土木系毕业的同事,也没做出这个题目。知道我解出题后,很赏识我,在恢复高考填志愿时他特地通过我父亲极力建议我报考浙大。”
  当时流传着一句话:“北清华,南浙大。”当方柏山曾经的初中老师得知他第一志愿填了浙大,便好心劝他不要报这么好的学校,以降低风险。方柏山觉得,既然浙大这么好,即使风险再大,自己都应该勇敢地尝试。
  1977年10月12日,国务院批转教育部《关于1977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意见》,中断了多年的中国高考制度正式
恢复。此时,距离12月的考试,不过短短两个月时间。“那时候刚好遇上秋收秋种,时间真的很紧张”,方柏山回忆道,“手头上也没什么资料,只有没丢掉的中学时的作业本。我把答案遮住,重新思考做题,答不了就打开看看,通过练习尽快把基础知识捡起来。”
  方柏山白天劳动,晚上则挑灯夜读。曾经就读的高中为了帮助考生复习,义务在学校大礼堂开办高考辅导讲座,方柏山一有机会就早起走一个多小时的路去听课。凭着一定要考上大学的坚定信念,方柏山熬过了那段艰难时光。
  1978年3月,方柏山进入浙大化工系化学工程专业七七班学习。几十年后回忆起化工七七班,方柏山依然是满满的自豪:“我们班在1979年获得了‘全国新长江突击队’称号,1981年又被团中央命名为‘全国先进团支部’。”方柏山将班级荣誉的取得主要归功于“积极向上的
班风”。“清晨在玉泉校区八舍前的马路上做广播操,我班同学自觉坚持了三年多。这虽然是小事,但反映了我们班同学心齐,有凝聚力,有集体荣誉感。”
  学业上,作为恢复高考后的首届大学生,方柏山和同学们都很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总是超额完成学习任务。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们常会觉得“还没过瘾”,甚至会自己去找习题集来做。“老师更是使出看家本领来教我们。老师们认真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当年老师采用的一些教学方法,多年后当方柏山自己站在了三尺讲台之上,依然觉得很受用。“老师的言行举止中无不渗透着求是精神,激励着我们认真做事、踏实做人。对我而言,浙大的求学经历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金云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