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联合学院:在湄潭遇自己

时间:2017-09-18浏览:265

  前段时间,来自国际联合学院(海宁国际校区)的顾林凡同学接到了一个让她惊喜的电话,在湄潭支教期间教过的一个学生在电话那头向她表达了想念。这个长途电话,对于一位贫困山区的孩子,有些奢侈,对于一个浙大的学子而言,非常珍贵。
  顾林凡的这个生活小插曲源于两个多月前一段支教生活的回忆,那是个美丽的故事。
支教在一起流水二小位于湄潭县的贫困镇新南镇,规模不大,只有11位教师和236名学生。一个他们从未见过的夏令营在这里展开。
  6月22日,国际联合学院的同学们来到了新南小镇。当支教团到达学校时,这些孩子会礼貌地说“老师好”。在临时办公地——爱心书屋,一下课同学们便涌了进来看书,也好奇地看看浙大师生的一举一动。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对外面世界的尊重。
  吴振邦教的是体育,在一节讲述“盲人与拐杖”故事的课程中,一半的孩子被蒙上眼睛成为“盲人”,一半的孩子不说话作为“盲人”的辅助,“盲人”们在“拐杖”的帮助下上下楼梯、翻越障碍、达成目标,唯有“拐杖”对自己的“盲人”负起责任,“盲人”完全信任“拐杖”,才能走到终点。
  留学生Maksimilian和Zdenek教英语,一次又一次在课堂上重复“What’syourname?”一个怯生生的女孩子竟然开口大声说出来,让老师们颇为意外。
  参加本次社会实践的留学生们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深入中国的西部,深入浙大历史渊源的深处,他们感受的震撼和真实的体验无与伦比。“在这里,我们发现了浙江大学那种深厚的历史与传统。”留学生们对于浙大,有了更为立体与全面的认知。
所学亦颇丰原本以为支教是一个单向教育的过程,后来实践队员们才发现,支教是一场双向教育的过程。
  国际联合学院支教团的“办公室”——爱心书屋,就是一个有故事的地方。原来这个学校不曾有书屋,学生们所知匮乏。2006年元月,该校教师张忠友借来两张课桌、两条板凳,用自己的寝室和收集的适合儿童阅读的26本书,在这个偏远的小学成立图书室。之后,他向全乡教师发出向图书室捐助图书的倡议书,随即改其名为“爱心书屋”。时至今日,在地势偏僻,交通文化落后的羊叉坳村,有一座颇具规模的“爱心书屋”,那是一个另外的世界,那里为孩子们打开了另一扇门。现在他已经是这所学校的校长。
  像张忠友这样为贫困山区教育奉献的老师值得敬佩和学习,对于实践团而言这是生动的一课。“我们深深体会到,山区的孩子不仅仅需要物质的帮助,更需要精神上的滋养。”
  实践团成员韩子媛在夏令营展示会上,向全校的学生娓娓讲述着孩子们的梦想,有梦就值得追。“我们想起了年少的我们: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最初的方向。相信孩子们不会被重山困厄,这些孩子会上大学,读自己喜欢的专业,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一周的夏令营很短暂,最后一课结束后,孩子们递上来一封封“我爱你们”的告别信,成为每一位支教老师保存着的“珍宝”。
  (陈浩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