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家河思绪

时间:2017-09-18浏览:1271

 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
■信电学院 张令召
    “1968年15岁,延川偏远贫穷……”,望着车窗外连绵起伏的群山,这些词汇在我的脑海中一一浮现。1968年的某一天,一群来自首都的文弱书生,背着一箱箱笨重的书籍和行李,行走在这片黄沙漫天的山路上,疲惫,坚定写在他们的脸上,这其中就有少年习近平。“人的一生虽然漫长,但要紧处就那么几步”。1968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作为一名北京八一中学的学生,报名参加上山下乡运动,被组织安排在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这一干就是七年。或许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这一决定,改变了自己,也给梁家河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两年前,18岁的我毅然报名参加了国防生,开学前背着行囊,独自一人前往千里外的南昌陆军学院参加集训。半个多月的集训让我脱胎换骨,从一名地方青年转变为一名共和国的后备军官。如今,我已成长为一名预备党员,以国防生党员的身份来到梁家河这片土地,再次体验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军人的光荣与责任。
  梁家河有一口水井,它被村民亲切地称呼为知青井。这口井就是习近平担任村支书后带领村民打的第一口大口井,正是这口井,解决了当时坝地的灌溉和村民的吃水问题。
  看着这口井,我陷入了沉思:自小生活在北方的我,经历过大旱,看到过庄稼人面对满地旱死的禾苗,脸上流露出的深深的痛苦和绝望。因此,当我看到这口大井,心里充满了欣慰和感动。知民之所需,解民之所急,本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如今却被一些党员干部遗忘。习主席打的这口井再次提醒了我们广大党员,为人民服务绝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而是需要行动去体现。
  在村中央有一个村史馆,村支书给我们讲了习近平当年“过四关”的故事:一是跳蚤关。在城里,从未见过跳蚤,而梁家河的夏天,几乎是躺在跳蚤堆里睡觉,一咬一挠,浑身发肿。但两年后就习惯了,无论如何叮咬,照样睡得香甜;二是饮食关。过去吃的都是精米细面,现在是粗粝的杂粮,可不久便咽得下,吃得香了;三是劳动关。刚开始干活时,只能挣6个工分,两年后,就拿到壮劳力的10个工分,成了种地的好把式;四是思想关。开始去怕老百姓上炕,后来老百姓经常来串门,习近平给他们谈古今,讲故事,乡亲们也逐渐把他看作他们中的一分子。
  这段“过四关”的故事,听起来好像很轻松,但我知道每一个过程都是艰辛的。回想起我初到陆院的日子,大大小小也过了几道关。一是内务关,不同于在家的自由懒散,部队要求所有的物品整齐划一,被子要叠豆腐块,地面不能有灰尘。一开始很不习惯,经常忘记,后来被子渐渐成型,也养成了整理内务的好习惯;二是体能关,原来最怕跑步,后来习惯了跑三公里,五公里,时间不断缩短,也开始爱上了跑步;三是风纪关,以前习惯留长发,来到陆院的第一天,直接剪成了三毫米;可最重要的还是思想关,开始不理解,同是大学生,为什么我们要那么辛苦,在校园里迎着朝露出早操,踏着月光练体能?后来意识到,从成为国防生的那一天起,自己就不再是普通的大学生,我们的肩上承担了更重要的责任——携笔从戎,献身国防,为了这份责任,虽千道关万道关,吾亦往矣!“打水井”和“过四关”让我看到了习主席青春热情、贴近人民、为人民办事的党员风范和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革命热情,而我作为一名国防生党员,更要学习这种精神,不断提高党性修养,争做合格党员,积极投身军队现代化建设,为实现强军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