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钦:一步一个脚印成长

时间:2017-11-30浏览:1512

■学生记者:陈淑桦

浙江大学热工研究组安静而低调地坐落于玉泉校区的南部,是朱子钦成长和工作了七年的地方。回顾在浙江大学九年来取得的丰硕成果,朱子钦说道:“感恩母校,感恩一路走来帮助过我的人,我真的非常幸运。”


与能源交友,同科研结缘

少年时的朱子钦喜欢看央视纪录片栏目《探索发现》,喜欢在物理课上和同窗探讨问题,对能源科技的兴趣日渐浓厚。“我们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自身机体的运行,都离不开能源。”在他看来,能源是一个基础性学科,服务于各个方向的科学技术和产业发展。朱子钦希望能够深入学习这种支撑性的专业,于是在大一确认主修专业时,他郑重地做出了选择——能源与环境系统工程。“要么不做,要么就尽力做好。”朱子钦说,他四年的本科生涯是围绕两条主线展开的。“第一条线是专业学习,把基础知识学扎实。”他没有一味地追求高学分,而是按部就班地照着培养方案修读。“每学期都有10门以上的考试,以自己的能力把主修课程学透彻已经很不容易了。业余时间会根据师长们的建议阅读一些文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经典书籍。”

第二条线是科研。朱子钦同科研的缘分始于大二参加的SRTP项目,但真正深入其中是从大三开始。在一次传热学课后,他毛遂自荐,加入了热工研究组,开始跟着导师开展科研工作。通过两年的学习和实践,朱子钦对科研事业逐渐有了更为系统且深入的了解,以优异成绩保送攻读工程热物理专业博士学位,师从范利武老师开展相变传热及其储能应用方向的研究。

2016年11月,朱子钦跟随由浙江大学能源学院院长骆仲泱教授担任团长的中方代表团,赴巴西参加“金砖国家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会上,朱子钦作了主题为《可再生能源和相变储热技术》的报告,具体介绍了浙大在改善相变材料传热性能方面取得的成果,反响热烈。


从跬步做起,方可至千里

获得竺可桢奖学金、国家奖学金、唐立新奖学金、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王补宣青年论文奖”、浙江大学研究生“求是之星”等荣誉;以第一作者或第二作者(导师第一)身份发表8篇SCI,公开及授权6项国家发明专利;在《光明日报》头版和教育版发表2篇文章……顶着众多光环,朱子钦说:“成果和荣誉都是从做好小事开始,逐步积累起来的。”

在科研道路上,朱子钦也是从拧螺丝、焊接、去五金市场买材料这些“体力活”起步的。慢慢地,他逐步参与到寻找创新点、设计实验方案,搭建实验台、处理实验数据以及制图和撰写论文等核心工作中来……在一步步的前进过程中,朱子钦也逐渐成长。

朱子钦回忆道,搭建第一个露天实验台花了整整八个月的时间。2012年的夏天格外炎热,他不仅要承受40℃的高温,还要忍受蚊虫的侵扰;冬天寒风凛冽,陪伴他的也只是一个小暖风机。“做科研的日子很苦,但是当实验台正常运转起来,各项参数都调试到理想状态时,之前所有的辛劳都会化为感动与欣喜。”

最近一学年,朱子钦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了2篇SCI期刊论文,论文较深入地揭示了多种形状容器内不同边界条件下复合相变材料的多尺度相变传热传质机理,在国际传热领域两大权威期刊成功发表。而在刚刚获得授权的一项国家发明专利中,他们提出了一种基于流体体积变化的相变储热测试新方法,由于这种方法成本低且精度较高,解决了相变材料在非可视状态下难以开展试验测试工作的问题,专利获得了直接授权。


“贵人”助成长,习惯为良师

朱子钦十分珍惜服务机会。挂职担任校团委副书记期间,朱子钦曾负责“青春公益美丽中国”全国大学生暑期公益实践活动的筹办工作。该活动是浙江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活动中的重要项目之一,被团中央选定为国家级专项活动。2016年暑期,朱子钦跟随校团委老师,带领24支实践团队、300多名队员,配合贵州省整体部署,奔赴9个市州、围绕教育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生态农业扶贫和大数据科技扶贫等方向开展了一个多月的公益实践活动,支援第二故乡建设。从统筹、策划到组织、协调,朱子钦尽力做到事无巨细,并作为唯一通讯作者在《光明日报》教育版上发表了新闻作品,稿件被人民网等十余家主流媒体转载。

朱子钦坦言自己是个幸运的人,在成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贵人。“在学术道路上,导师的作用至关重要。成为范利武老师的开山弟子是我最大的荣幸。范老师学识渊博、功底深厚、作风严谨,在培养我的过程中倾尽心血。”在朱子钦博一期间,范老师就在学生工作室办公。从早上八点到凌晨一两点,一旦朱子钦遇到任何难题,范老师都第一时间为他答疑解惑,甚至手把手地传授实验技巧。“多亏了导师,我的科研能力才得到快速提高。”“能取得这些成绩,也离不开室友和同门的帮助。”在学习上,朱子钦和室友有一个共同的习惯——定期梳理课程主干、关键知识点、重要考点以及必考题型。到了期末复习阶段,他们会将资源整合在一起,相互传阅分享,“不仅提高了复习效率,也提升了成绩”。朱子钦讲道,遇到个人或团队的发展问题,他经常向师长们请教;在具体工作落实方面,他也愿意多花时间和同事特别是低年级的同学沟通协商,在综合考虑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再决定落地方案。“凡事皆非一蹴而就,而是通过一步一个脚印的努力实现的。取得阶段性成果后,还应怀抱‘归零’的心态。”即将毕业之际,朱子钦对于未来的规划依旧明确如初:“希望能进一步开展技术创新管理和宏观政策方向的研究,为祖国的能源事业不断奉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