钻科研以重实践 观世界以立中国

时间:2017-12-07浏览:828

■学生记者 陆理宁

黄博滔,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结构工程专业2012级博士研究生。在求是园里,他已经度过了九个春秋。

政治坚定,勇挑重担

黄博滔在2012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以来,始终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勇挑重担。根据研究生培养特点和研究生群体的特殊性,学院党委将“支部建在班上”调整为“支部建在研究所上”。在研究生党支部调整重组期间,黄博滔担任高性能建筑结构与材料研究所硕博党支部的第一任支部书记,投身党支部筹建。支部调整后,他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将党内组织生活与学习科研更加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将思想建设有机地融入到学科建设当中,进一步增强了支部成员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黄博滔接连被评为浙江大学优秀学生共产党员、浙江省“万名好党员”,作为政治素质过硬、工作业绩优良、服务意识很强、修身律己严格的优秀党员而受到认可。

“遇山开路,过河架桥”

“科学研究一定要有‘遇山开路,过河架桥’的勇气和准备。”对于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数十项国家专利的黄博滔来说,科研之旅也并非一直一帆风顺。

令人惊讶的是,作为一名研究经验丰富的博士研究生,令黄博滔感触最深的科研经历却是本科毕业论文的完成。“与许多同学不同,我当时的工作是一项比较独立的研究,直接跟导师对接,没有在读的研究生学长学姐进行协助指导,所以很多基础性工作都需要自己摸索学习。同时,研究方向比较新颖,能借鉴的经验和方案都比较有限,难度相对更大一些。”

在李庆华和徐世烺两位老师的指导下,本科毕业论文阶段的黄博滔经历了确定选题、设计方案、制备试件、实验开展、数据处理、理论推导等各个环节,终于形成最后的毕业论文。这一系统的经历让他收获良多,“发现问题、探究机理和创新方法都很重要。”在读博期间,他又整理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工作,相关的研究成果获授权3项国家发明专利并发表了1篇SCI论文。

黄博滔十分认同科研中基础工作的重要性,他引用了《围棋十诀》中的一句话——动须相应,“这就是说发动攻势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和时机,也可以理解为厚积薄发。研究工作也是一样,急于求成并不一定可取,基础工作十分重要。”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黄博滔在在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的同时,对待学生工作也十分投入,担任过浙江大学第十一届博士生会主席、浙江省学生联合会第八届委员会委员等职务。

“其实,学生工作与科研并不一定冲突,相反,它们还可能是对科研生活的调节。”黄博滔认为,在日复一日的科研学习中穿插进学生工作,是一种很好的调整状态和转换思路的方式。“另外,学生工作对科研还具有补充和促进作用。”黄博滔讲道,“例如,在校博士生会工作期间,我们组织了一系列国际学术会议与校内学术论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有机会关注学术前沿,拓展国际视野。”

除此之外,学生工作也为黄博滔提供了结识更多来自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同学的机会。“通过学术交流和探讨,不仅能够开拓自己的研究思路,也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正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是通过长期的学生工作历练,我逐渐培养起大局意识和整体思维。”黄博滔补充道,“想要开展好科研工作,全局思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

2014年,黄博滔入选了美国“百人会英才奖”,该奖项由美国华人精英组织“百人会”评选,表彰该年度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全国14所高校的28名具有杰出领导力、积极服务社会、拥有出众学术知识的研究生。

放眼世界,扎根中国

在本科和研究生期间,黄博滔赴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习、交流和访问。

“我深刻感受到中国的发展正在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增长’转变。以土木工程领域为例,中国的工程建设技术已经从改革开放初期的‘跟踪学习’,逐步发展到现阶段的‘同步研究’,甚至在很多方面中国学者和工程师已经开始‘领跑世界’。”

在学术交流的过程中,黄博滔也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想,“继续坚持扎根中国大地,积极拓展全球视野,努力攀登学术高峰。”

工程实践是他扎根中国大地的好办法。在博士研究生阶段,他在导师指导下赴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学习实践。从杭州地铁2号线的施工现场,到杭绍台高速、杭金衢高速新岭隧道等工程的建设一线,黄博滔深入学习工程项目投资、建设、运营过程中涉及的方方面面;从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的交通基础设施“补短板”,到国家顶层设计的“一带一路”“乡村振兴”“交通强国”等发展战略,他深入学习国家社会发展的基本路径和重大需求。

“在实践中,我也深刻认识到,当代青年,无论投身于何种行业、任职于何种岗位,都应当将个人的成长融入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当中,走好我们青年一代的长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