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亚芝:希望与汗水同在

时间:2017-12-07浏览:1395

■学生记者 王书涵

“研究生阶段最大的收获,是我向自己证明了一件事:不会有达不成的目标,同时,永远不要想走捷径。”2017年竺可桢奖学金获得者刘亚芝讲到。

“付出是收获的前提”

“我是从外校保研进到浙大的,这个机会是用三年不懈的努力付出换来的,所以我非常珍惜。”刘亚芝说,“当我知道年级第一名才有保研机会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一定要做那个唯一。”于是,在本科期间她保持了三年专业第一的成绩,最终收获了珍贵的外保名额。

浙大的求学生活同样不轻松。对刘亚芝而言,2016年那个冬天煎熬而难忘。“当时三篇pa-per都压在身上,我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同时也陷入极度的自我怀疑中。”时间紧、任务重,如何突破这个局面?刘亚芝苦思冥想,在实验室一直工作到大年三十,才买了张机票回家过年。

那两个月,她早晨七点起床、午夜十二点归寝。桌面上贴满励志标语、每天喝四包咖啡、连续播放令人亢奋的歌曲——她用一切方法去鼓励脑海中“不能放弃”的念头取得胜利。“现在回想起来还是后怕,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坚持过来的。”“我一字一句地潜心研究高影响因子的文章,把它们的结构、框架、用词全部提炼总结出来,然后慢慢地修改自己的论文。”细心钻研之后,她的论文发表在Angewandte Chemie以及J.Mater.Chem A等国际权威杂志上。

“深陷迷茫不如选择前行”

令人感到诧异的是,作为外人眼中执行力超强的人生赢家,刘亚芝在采访中反复提到了迷茫二字。

“其实研一的时候我很迷茫不知道该怎样度过自己的研究生生活。”刘亚芝用竺可桢老校长的“两问”反复自问,但是经过整整一个月的思索,仍然没有结果。“有一天我突然意识到,在迷茫时苦思冥想,不如把当前该做的事情做好。于是我决定投身科研。虽然身边有人质疑我的决定,但是在我看来这是让我驱赶迷茫、保持充实最好的决定。”

在科研领域取得一定成绩后,在选择研究生毕业后的人生道路时,她再次陷入了迷茫。“思考去读博还是去工作又花了我一个月的时间。我不断回想过去一年半在科研领域的付出,并且跟很多在国外读博的师兄师姐交流,渐渐发觉在高校任教并不是我最想要的结果。”最终,在综合分析自己的优势、兴趣和职业发展目标后,她决定告别科研、进入企业,为人生开启一个新的篇章。

“懂得感恩更注重回馈”

“科研方面,我最感谢的是高然学长。”刘亚芝谈到。刘亚芝和李高然因课题合作而结识,在论文完成过程中,李高然不仅教给她很多研究方法,还在她压力最大的那段时间帮她解压、给她鼓励。“尽管高然学长学业繁忙,并且身在加拿大,但是他跨越12个小时的时差来帮助我。在某种意义上,他相当于我的半个导师。”刘亚芝感慨。

除了对曾给予她帮助的人怀有感恩之心以外,她也一直热衷于服务社会。2017年暑假,在以色列游学的刘亚芝偶然得知,不久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以色列投资高峰论坛正在招募志愿者,她毫不犹豫地报了名。除了前期的志愿者招募和培训之外,她还承担了活动当天的场控工作。在企业圆桌会议期间,刘亚芝通过优化志愿者分工,使一对一翻译的工作效率提高了2倍,与会者连连称赞:“怎么会有你们这么棒的志愿者!”

尽管在研究生阶段硕果累累,刘亚芝心中并非没有遗憾。“由于太过专注自己的学习和工作,能够分享给同学、爱人、亲人的时间和精力不可避免地会减少。”刘亚芝笑着说,“工作后,希望自己能分出更多时间给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