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础医学的路上且歌且前行

时间:2017-12-14浏览:291

■学生记者 陈亦欣

“当发现PPM1A这种特殊的磷酸酶时,我们兴奋坏了,它对免疫反应的抑制作用太强了!”生命科学研究院2016级博士生张倩回忆到。


“光明必然在前方”

“人体对病原体入侵会产生免疫反应。虽然免疫系统可以保障人们免受疾病侵扰,但过度的免疫反应却会引起免疫性疾病。”团队的目标就是在人体基因组的五十余种丝苏氨酸磷酸酶中找到一种特殊的磷酸酶,用来担任人体免疫系统的“刹车”装置,磷酸酶PPM1A就是他们找到的制动器。

“整个过程中我们看了五十多篇文献,吃透一篇少需两三天,多则一周”。接着,他们在人类磷酸酶库中逐一淘汰不符合要求的磷酸酶。“的确不知道自己会做出什么结果,可能最后不过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但大家却始终期待黑暗之后定会有破晓,“每天的工作都是重复乏味的,但随时可能出现的惊喜让我们坚持了下去。”

三个月之后,PPM1A终于现身,之后团队用一年多的时间探索其作用机制,并将研究成果投稿。“编辑寄回的评价和建议列满两页A4纸,但我们需要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完善十几个实验。”而其中小鼠实验周期长,让这一段时间变得更加紧张。张倩和实验搭档经常在实验室忙到凌晨。


“不如就此刻出发”

PPM1A的发现,让她倍受鼓舞,与此同时也深感责任重大。“虽然基础医学研究与直接做药、做临床的研究相比,其应用价值在短期来看不够明确直接,但是这部分工作是必不可少又极有意义的。”

张倩以癌症治疗为例进行了解释:“临床医学是最终的治疗过程,而在肿瘤发病机理、抑制靶标等基础医学理论出现后,转化医学工作者才能在此基础上研发出治疗机制。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三个阶段就像‘为什么—怎么样—运用’的阶梯式进展,这次的课题虽然发现了PPM1A磷酸酶,但要将其彻底运用到临床医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管距离再远,也得有人来当起点,得有人来缩短中间的距离。”张倩目标明确,同时脚步匆匆,经常做完实验回到宿舍已经是晚上十点半。“听上去很辛苦,但其实做课题是一个很舒服的事情。”张倩淡然地说,“定下自己的目标,每天就像上班一样,一步步走下去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