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考古学教授的书单

时间:2018-01-18浏览:3229

学生记者:周诗意

一张朴素的床榻安放在并不宽敞的客厅一角,床铺上方是一排木质书架,架上满满当当地摆放着或旧或新的各色书籍。其实不仅是床边,环顾屋子的四周,几乎每一面墙壁都成了书柜,汗牛充栋的书籍几乎把老师的家变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书巢”。“我睡前喜欢看一会儿书,这几乎成了一个习惯,有时候我不看书就睡不着觉。”吴小平教授笑着说。

废寝夜读的书“痴”

晚上九点钟伴书入眠,早晨四点起床写文章,这是吴小平教授日常的作息规律,按照这样的作息,他为考古学界写出一篇又一篇提出了开创性见解的学术论文。“但是,有时候看到一本很有趣的书,就算到很晚也要把它读完。”

吴小平说,他偶尔也会“贪读”,到凌晨一两点才放下翻到尾页的书。《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就是一本他曾为之挑灯的书,此书记述了钱穆先生一生的求学、治学与为人,亦反应了民国时期诸如胡适、汤用彤、孟森、顾颉刚、陈寅恪等学者百家争鸣的盛况。谈及这些曾经的学术泰斗,吴小平教授如忆旧友,对他们的著作、经历非常熟悉。“我曾经开玩笑让学生考我,翻出一些文章,我听到文题就知道是哪位名家著述的。因为我比较了解他们的写作风格、研究方向。”“这些大家的回忆录,特别适合我们浙大这样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有助于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他说。

具有“考古价值”的肥鱼

从博士毕业后留校教授考古学,吴小平教授已经在考古领域工作了数十年,任教期间,他带领研究生的实习队伍,在四川、河南、江苏、上海等地开展过多次遗址发掘工作。在考古工地,吴小平教授有许

多有趣而难忘的经历。“那时研究生一开学我的老师就带我们去四川宜宾考察,工地旁边是一条小溪,我们老师暂停了一天的课让我们去抓鱼,我们把溪的两头用土一堵,把水舀干,最后抓了一百多斤鱼啊!”回忆起当时的场景,吴小平教授笑得很开心。

参与考古挖掘的学生每天都要写挖掘日记,导师白天指导发掘,晚上批改学生的笔记,工作辛劳。由于工地位置一般比较偏僻,师生们只能借住在附近的农家,往往一周才能进县城洗一次澡。“我们有时候会在宾馆开一间房,让学生轮流去洗澡。”讲起在考古工地的日子,吴小平教授没有抱怨,在他看来,培养学生成才,就是他人生中最有成就感的事。

冬日,暖炕,闲书

“学习考古,一定要多读书。”吴小平教授在研究生在读期间几乎把所有和他专业相关的书看了个遍。那时打印、复印价格贵,也没有笔记本,他就用钢笔将书中的要点都抄写在信纸上。大量阅读的习惯保留到如今,吴小平教授每天依旧要翻两三本书才肯休息。

快速浏览书籍从而产生对一本书的大致印象是他的一种读书方法。“知道哪本书有哪些内容,这样对以后做研究再一次找出这本书精读有很大帮助。”那么像名家回忆录这样的“闲书”呢?“冬天,不是很适合窝在被窝里,看这些有意思的书作为消遣吗?”吴小平教授笑说。“快去看吧,很好看的!”吴小平教授总是这样说。他殷切地希望浙大学子多读书,从曾经影响或者指引过他的书本中获益。

吴小平教授的书单,推荐的不仅是糅合历史与人文关怀的一些书籍,更是一份爱读书的心情。兴趣,应当是我们人生的书单里列出的最有意义的一本书。

书单

1)《中国通史》第二卷《远古时代》,白寿彝总主编,苏秉琦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年出版

2A《考古学是什么》(俞伟超考古学理论文选),王然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出版B《古史的考古学探索》,俞伟超,文物出版社2002年出版

3)《汉代物质文化资料图说》,孙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出版

4)《时空之旅:文明摇篮追踪》,郭立新、郭静云、范梓浩主编,上海文化出版社2016年出版

5)《画为心声:画像石、画像砖与壁画》,邢义田,中华书局2011年出版

6)《秦汉的方士与儒生》,顾颉刚,北京出版社2016年出版

7A《八十忆双亲师友杂忆》,钱穆,三联书店2005年出版B《师友记往——余英时怀旧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C《陈寅恪的最后贰拾年》,陆键东,三联书店1995年出版

8)《魏晋之际的政治权利和家族网络》,仇鹿鸣,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