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萧辅教授二三事

时间:2018-01-25浏览:879

熊农山

我的业师萧辅教授,浙江象山人,早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曾在国立广西大学任教,后应竺可桢校长之聘来国立浙江大学任农学院农艺学系教授,系主任。萧先生讲授农艺系的两门核心专业课——作物育种学和生物统计学。

按照大学学科排列的逻辑顺序,应该是一年级学植物学,二年级学遗传学,三年级学作物育种学,四年级学生物统计学。然而我们读二年级时(1949/1950学年)正值“一边倒”学习苏联的高潮将起的时代,源自西方的经典遗传学孟德尔—摩尔根学说已被批判,没人敢讲;假托米秋林之名,实则主要由李森科炮制的所谓《米秋林学说》,当时只读到一本李森科俄文小册子的英文版《HeredityandVa-riety》(遗传与变异),还没人能讲。浙大守着一位国内泰斗级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却无法为我们农学院学生开出一门核心专业基础课遗传学。那么,不涉及遗传学的作物育种学怎么讲呢?于是我们就成为没有遗传学基础直接学作物育种学的困难班。

面对这样扭曲的状况,真难为萧先生了,他只好多讲一些育种材料的调查,捜集,整理知识;新品种鉴定的必经程序等等。还有空白试验(blanktest),凡准备布置品系,品种鉴定的田块,必须做2~3年空白试验,就是整块田只种一种作物的一个品种,要点是不施任何肥料,让作物把田里原有的营养元素基本吸光,达到整块田肥力基数均匀趋零。然后把不同的品系,品种种下去,在施肥等农艺操作上力求均匀一致,最后才能客观地判断唯一的品系,品种间的本质差异,找到真正优秀的品系,品种。这一点能做到的恐怕极少。

除课堂讲学极为认真,萧先生也很重视实践环节,由萧先生的助教季道藩先生带我们做各项实习,连当时很敏感的稻麦棉杂交都做了,还带我们去浙江省农林厅种子检验所实习。田间试验平整土地,划试验区块就在神农馆南面的耕地上进行。

农学院的学生除校内的实验,实习外,还必需利用一个暑假到校外实习,否则不能毕业。1951年暑假,分配我参加浙江省农林厅组织的《黄麻,红麻扩种新区调查》,抽集几名农林厅特产局干部,有关大学及中专学生组成一个流动的调查队,聘请萧辅教授为技术指导专家。

当时,工农业生产中需要大量麻袋做包装用(我国那时还不能大量生产塑料包装材料),而黄麻和红麻是主要原料。在浙江群众往往习惯地称黄麻为络麻。解放后在杭州新建立的首座轻工业工厂就是位于拱宸桥的浙江麻纺厂。当时,浙江黄麻,红麻已有相当大的种植面积,主要分布在杭嘉湖平原,宁绍平原也有一些。由于与粮争地,矛盾不小,难以扩大。又怕浙江麻纺厂原料断档,因而省委,省府想往金华地区扩种。于是由农林厅领导,农林厅特产局组织调查,看金华地区究竟能不能扩种黄麻,红麻。出发前由省农林厅副厅长李士豪作动员报告,特产局局长文芸同志具体布置,满口湖北腔,原来她和省公安厅长李丰平是一对革命夫妻,都是湖北人。

那年代下乡工作很艰苦,交通工具少,主要靠走路,还要背着铺盖走。我们从杭州坐七,八个小时火车到金华,在招待所住一两天,请金华专署农林局的同志介绍基本情况,然后到乾西乡,又到孝顺区,到岭下朱,全靠走路。金华县派一名武装民兵护送,全国正搞镇压反革命运动,偏远地区得提高警惕。七月大暑,金华又比杭州热。萧先生人高体壮,更加难熬。我们几次要代他背行李,他都谢绝,我们真过意不去。

经过半个多月工作,最后在金华专署农林局讨论。这时候技术指导专家的作用凸显出来。本来,领导的意图是在金华地区扩大黄麻,红麻的种植,为麻纺厂提供原料,我们调查的结论最好与此方向一致,皆大欢喜。但在萧先生指导下得出的结论大意是:金华地区的气候,土壤条件可以满足黄麻,红麻生长发育的需要,可以种植。但有两个不利因素需要考虑:

1.金华属红壤地带,与杭嘉湖地区比较,土壤酸性重,耕作层也较浅,不大适合黄麻,红麻生长,后期杆子高易倒伏。2.黄麻,红麻夏季正值茎杆拔高期,需要大量水份。浙江夏季气温最高年份多出现在金华衢州,往往伏旱又连秋旱,植株的蒸腾作用过于强烈,失水过多,阻碍茎杆拔高,影响品质和产量。

因此,在金华地区可以推广种植黄麻,红麻,但要与改良土壤同步推进。话说得很透彻,把两大不利因素讲透彻了;话又说得很含蓄,没有提慎重,适当等字眼。

跟着萧先生做一次调查,学到不少在大学校园里很难学到的活知识,受益终身。之后几年,没听说在金华地区大力推广种植黄麻,红麻。

我们班于1952年暑假拿着浙江大学的毕业证书走出华家池,接着便是院系调整,华家池挂上了浙江农学院的牌子,之后又升为浙江农业大学。萧先生挑起了教务处长的重担,之后更升任浙江农业大学的副校长,为我国高等农业教育事业尽心尽力,发光发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