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有信仰、有追求、有担当的浙大人

时间:2018-03-29浏览:1654

在过去一年中,我们浙大人有一种共同的感奋,那就是我们心底涌出的自豪感。“双一流”建设入选的一流学科建设,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入选的A级学科数等,无可争议地昭示着浙江大学逐年建设的成绩。但我们也在自豪自信的同时,有着对自身清醒的认识:我们的大学建设,与世界公认的优秀的大学还有明显差距;我们入选的A+学科,有的并非世界公认的主流学科;我们学校的基础学科尚还薄弱;我们的文科,虽然也有长足的进步,但尚未建立学科的高峰,形成鲜明的浙大特色。

此时此刻,我想起了中国改革开放伟业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说的一句话:“从现在起到下个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我们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啊!”

回顾新浙江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后走过的二十年,我们浙大人为了延续浙大的血脉、光大浙大的传统、发展浙大的事业、创造具有浙江大学风格的一流大学,有着历史使命的担当,更有着流淌着浙大血脉的求是创新精神和永不松懈的埋头苦干。

当我们为浙江大学所取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自豪时,应该想一想,为了让浙江大学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早日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我们每个人到底应该有怎样的贡献、有怎样的担当、做一个怎样的浙大人。

首先,做一个有信仰的浙大人。信仰,涉及根本,涉及初心。没有信仰,不可能有信念、有自信、有自觉。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这“中国特色”四个字,内涵深刻,意义深远,给我们指明了建设方向。当今以美国为主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是以科学成就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但是,大学到底要培养怎样的人?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目的是什么?这是必须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而论及信仰,要明确的就是一流大学建设的目的。建一流、入一流,不要忘了现阶段中国大学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其目的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当今的学界,有两种盛行的风气,一是狭隘的实用主义,二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这两种倾向,严重制约了大学建设和发展。要克服这两种倾向,应该强调信仰教育,不忘初心,不忘大学教育的根本。如此,才不会被各种大学排行榜所困扰、所牵制,才不会斤斤计较于排行榜或评估榜上一时的进与退,才不会盲目地失去自我,轻易地丧失自信,才可能理解“中国特色”这四个字的份量,才可能明白“浙大风格”的深刻意义。

其次,做一个有追求的浙大人。一个有信仰的浙大人,必定是一个有追求、有坚守的人。创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追求不断上升的学科排名和大学排名很重要,但不应该是我们追求的全部。我有时会想,如今美国的大学保持了最一流的大学的位置,其发展与我们中华民族的复兴有直接的关联吗?其贡献其价值到底体现在哪里?为什么习总书记会提出不要把中国大学办成“第二个哈佛或者剑桥”,要办好“第一个北大”,“第一个浙大”呢?这就是立场和价值观的问题。追求第一,追求主流,不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所在;一所好的大学,衡量其好的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培养的学生能献身于民族的复兴,二是其培养的学生具有人类精神,能献身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我们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积极响应国家的战略需求,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特色”的本质追求;我们胸怀世界,为人类的共同发展而努力,是创建“世界一流”的根本追求。我一直认为,追求永远在路上,追求在于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新发展。而追求什么,对于浙大人而言,我们的校训已经很明确地指明了道路和方向,那就是求是创新,厚德载物。

再次,做有担当的浙大人。创建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不仅是领导的责任,也不仅是学科带头人的责任,是每一个浙大人共同的责任,每一个浙大人都应该勇于担当。每一个浙大人有了担当,有了努力,学科一定能够发展;而每一个学科发展好了,浙江大学就一定能够建设好。所以,要明确好学校、学科与个人的关系,整体发展与重点突破的关系,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关系,人文社会学科与理工农医学科之间的关系。具体到我所在的外语学科,我们的建设目标与重点非常明确:凝练外国语言学、外国文学、翻译与跨文化研究三个主要方向,每个教师明确定位,各就其位,勇于担当;重点实现外国语言学方向,成为国内外语学科中具有引领性的方向;努力建设外国文学方向,在理论创新与学术平台建设方面产生重要的国际影响;大力发展翻译与跨文化研究方向,依托中华译学馆,以中华文化为根,译与学并重,弘扬优秀文化,促进中外交流,扩展精神疆域,驱动思想创新,为创建具有中国特色、浙大风格的世界一流大学,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