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卓越

时间:2018-04-04浏览:968

■学生记者 刘标齐

“卓越计划”是浙江大学丹青学园面向全体大一学生,采用组建精英班级开展培训的方式,以一年为培养周期,旨在通过有针对性地设置教学和实践环节培养一批具有较强综合能力的学生骨干的工程。“卓越,卓而雅立,越而不群。我之所以想要加入卓越计划,就是为了跟更多优秀的人在一起,希望自己变得更加卓越。”去年11月,章贝宁成为卓越计划的一员,现任卓越计划六期班务中心主任。

寒假将至,很多同学都在准备社会实践,高中时经验就非常丰富的章贝宁自然也不例外。她与卓越计划口才演讲组的成员们一起组建了“寻校友的峥嵘,写你我的感动”社会实践队,在指导老师陶虹向的带领下开始了近30天的实践活动。

万事开头难,社会实践选什么主题,用哪种形式?大家首先围绕这些问题开展了热烈讨论:从深入农村,改变人们的教育观念到采访1977年参加首届高考、1978年参加首届研究生考试的浙大老师,再到寻访2008届之后毕业的求是校友,队员们列出了一系列采访方案。在综合考虑几个活动的现实意义和实施难易程度后,大家最终决定参与到为庆祝求是学院成立10周年而举办的“采访百人校友”活动当中去。

确定采访对象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怎样获得准确的联系方式?怎样说服学长学姐接受采访?面对这些困难,队员们见招拆招。首先,他们合理分工,组内一共9个人,12个人一组,分为5组,然后根据自己的专业匹配度,分头联系相关院系的优秀学长。他们发现,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辅导员获得校友的联系方式。如果采访对象拒绝接受采访,大家也没有直接放弃,而是向其询问是否可以提供同样类型且适合采访的人选。这样一来,大家通过学长学姐的人脉找到了更多满足采访要求的校友。通过使用这些巧妙的小方法,队员们高效地完成了联系工作。

据了解,实践团队一共采访了15个人,分别来自环境与资源学院、数学科学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每个学院3人,其中包括国奖及竺奖获得者、学生会主席、硕博连读的“学霸”、优秀创业者等。采访方式为1位线下采访,14位线上采访。线上采访的经验也让习惯于线下面对面采访的队员们对采访形式有了更为切身的体会。章贝宁说:“两种方式还是很不一样的,线上采访高效些,可以灵活安排时间,并且我们的被采访者很多都在国外,也只能选择线上;线下采访时,我们专程到学长的公司所在地参观过,能面对面交流,感觉也很不错。”采访形式的灵活转换是队员们学得的经验之一。

“对话卓越前辈,我们收获的不仅是学习经验、记笔记的方法、托福GRE的考试技巧,更是开阔的格局和独特的看待世界的眼光。”

章贝宁说,自己印象最深刻的是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2级校友,现就读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医学专业博士六年级的范云舒。“在一位学长的推荐下,我们偶然间认识了范云舒学姐。她最大的特点就是经常去参加出国交流活动,并且非常关心学弟学妹出国交流项目。”采访过程中范云舒的一段话让她很有感触:不能跟自己较劲,来到新环境一定会有适应期,不能成为最好,至少也不能成为最差。但是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节奏,每个人掌握东西的快慢都是不一样的,其实只要踏踏实实地一步一步做,然后把你想做的事做完,把你需要想明白的事情想明白,成绩不过是浮云,不要跟别人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管在哪里,我们都要不偏不倚、相信自己。”章贝宁采访完感慨到。

“这次采访经历锻炼了我的沟通表达能力,加深了我对采访工作的认识。”当问到社会实践的意义时,章贝宁补充到,“我们了解到很多不同职业、不同的人的生活状况。希望通过团队的努力,为浙大求是学院献上十周年贺礼,为日益昌盛的祖国奉献出自己的热情与力量。”此外,她还表示,下个暑假也会继续参与社会实践,希望在恢复高考40年之际,研究之前未完成的选题——采访1977年参加首届高考、1978年参加首届研究生考试的浙大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