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思恩师陈义镛教授

时间:2018-04-04浏览:455

朱东伟

痛悉导师陈义镛教授逝世,万般思念涌上心头。

我是七七级杭大化学系的,毕业即考入陈义镛教授师门,是陈老师的第二个硕士研究生。出国三十余年,与陈老师及师母王老师始终保持着联系。每次回国,只要有机会,更是一定会去拜见他们。从家庭生活,科研教学,政治经济到美中文化,每次相聚总是相谈甚欢。

最后一次见陈老师,是去年九月底我去陈老师家。那时陈老师已经重病在身,力不从心了。师母王老师让陈老师去卧室休息,陈老师硬是撑着躺在客厅的沙发上和我们聊天。想必陈老师是不舍得这难得的相聚时间。一起在他家午饭后临走时,陈老师还起身送我。我告别他:Please do take a good care of yourself。陈老师回答:'You too没想到这竟是陈老师留给学生我的最后一句话。日后陈老师便每况愈下,再后面的电话,都只能和王老师说话了。

陈老师一生谦虚谨慎,严谨治学,潜心学问。几十年过去了,往事历历在目。1982年开始读硕士时,我是系里唯一的高分子专业研究生。有一门必修课“功能高分子”,就只有我一个学生。我以为陈老师会因此比较放松,没想到他对一个人的课堂和一百人的大课堂完全一样。一样守时间,一样有作业,一样有考试,备课手稿一样密密麻麻。一对一的教学,堪比牛津、剑桥的Tutoring教学。如此认真老师,学生我岂敢马虎,故这门课我吃得特别透。

开始做课题后,记得我把第一篇论文手稿交给陈老师时,回来的论文上陈老师修改过的字密密麻麻,几乎比我写的还多,连标点符号都改了。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陈老师的字非常工整,漂亮。当时陈老师对我没有一句批评的话,此举动却无声胜有声,更深刻有效地教育了我。这直接影响了我后来带人的方式方法。

毕业后我留校当了老师。第一次走上讲台未免有点紧张,所以我把备课讲稿去给陈老师过目。陈老师仔细看了,提出了很多宝贵意见,分享了他多年教课的经验,还将他的备课手稿借给我参考。

课堂上陈老师是认真负责的老师,课堂外是乐于助人的专家。我同学王骏大学毕业后被分在一个基层油脂化工厂搞药物,曾写信向陈老师求教专业上的问题。王骏大学里不是学高分子专业的,和陈老师没有什么接触,所以他不知道陈老师会不会理睬。但陈老师回信了,仔细解答了,让王骏感激至今。

陈老师是老浙大的毕业生,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他谦和、严谨,但思想不保守。陈老师的两个儿子都非常出色。小儿子健浩是中科大的高材生。当年健浩来美国求学,放弃化学本专业转行去读金融。陈老师对此是有些顾虑的,来信要我劝说一下健浩,希望他能先拿到个博士学位再说。我回信说,健浩很聪明,拿个博士学位轻而易举,但我觉得健浩做这个决定一定有他的道理,应该支持。信寄出后,我有点担心陈老师会不高兴,这是我第一次违背老师的意愿。没想到陈老师还是很开通的,他回信说,既然你们都这么说,我尊重健浩的选择。健浩现在做得很好,是花街大投行摩根士丹利的董事总经理。

和陈老师的缘分,不仅仅是师生缘:师母王老师也教过我,待我更是关爱,我太太和陈老师大儿子左浩还是高中同班同学……正是陈老师这样的一批老师,让我在杭大的七年里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认真求是的科研态度,使我在今后几十年的工作中受益匪浅。

陈老师,您安息吧!来生我们再续这段师生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