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之花:传统戏曲新发展

时间:2018-04-12浏览:510

■施敏辉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深入人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粹越来越受到重视,比如书法、中医、戏曲等等。

梨园百咏:愿合百家力,成就一赤心

浙江大学婉云京剧社、昆曲研习社、越剧社是校内知名的传统戏曲类社团,看似是三足鼎立的社团,其实同出一脉。由于大部分老社员都是来自前浙江大学戏曲协会,京昆越三剧社间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交流。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京剧社黄晨璐、昆曲社顾天舒与越剧社周之辰由跨剧种《西厢记》的构想开始合作,到三社一拍即合,她们把一个创新的念头搬向了舞台。“待月西厢下,迎风户半开。”2016年底,这折由学生自主编排的京昆越杂剧《西厢记·赖简》在“梨园百咏”学生戏曲晚会上精彩亮相。风流潇洒的昆剧巾生张珙、娴雅深情的越剧莺莺小姐和活泼利落的京剧花旦红娘,让中州韵、嵊地越音和京片子在同一个舞台上对话。晚会还带来了“雏凤声清”新社员联唱,与京剧、越剧、昆曲中的十余个经典唱段或折子戏。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好评如潮。

由于三位同学不在同一校区,每周需要跨越大半个杭州一起排练讨论,正如越剧社周之辰所说“我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就是因为喜欢而已”。她们以《西厢记·赖简》为底本,参考各剧种的《西厢记》或《红娘》,再根据剧情、逻辑与人物理解等对剧本进行改编。从唱腔、身段到舞台调度,都向名家名师请教,以力求精致。在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平衡正是这部新编戏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其间也完美诠释着求是精神。

这第一次尝试的改编还不算太成熟,但是让观众感受到了新编戏的趣味性,更是吸引了不少年轻戏迷。张生的扮演者,浙江大学昆曲社顾天舒,在此次表演后体会到了创新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让传统戏曲吸引到更多的人,只有传统戏曲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激活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看梨园万象,百家杂剧又新编,来日方长。

越剧小课堂:埋下一颗戏曲的种子

曾有一位著名戏曲演员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是喜欢京剧的,一种是不知道自己喜欢京剧的。”虽然这么说略有绝对,但是不管是富家人请戏班来唱堂会,还是贫家人去庙会凑热闹,戏曲文化的丰富多彩总有那么一瞬间让人感动不已,五彩的脸谱、华美的戏服、婀娜的身段手法……2016年夏天,浙江大学学生越剧社在杭州市余杭区竹海水韵社区举办“百年越剧与童真——越剧传承小课堂”活动。通过越剧小讲堂、戏服穿起来、跟我学经典、手眼身法步等环节,让社区里的孩子了解越剧这一古老剧种,也让家长重温童年里越剧戏文的味道。“天上掉下个林妹妹,似一朵轻云刚出岫”江南里的诗情画意,在百年越剧的唱腔里默默流淌,越剧那种极其清淡的媚艳,如同细雨落入初春的清晨,杨枝新发,柳抬烟眼,花匀露脸。岁月就像薄纱,轻轻笼在长桥上,千年之后再去感受梁祝,一颦一笑皆是风流。

整个下午,水袖翩跹,欢声笑语。看着孩子们轻舞水袖,低吟唱句的样子,在场的越剧爱好者感动不已。作为活动的参与者,越剧社孙群安觉得只要在孩子的心中就此有了越剧的概念便已经很满足了。播种不是为了收获,而是为了发掘童真,更是为了让下一代了解传统文化。

不仅仅是越剧,所有戏曲的一腔一调、一词一曲都是蕴含在一方水土中,流传千百年,只有被这方水土养大的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其间深情。家乡的戏不应该被时间遗忘,传统文化不应该被中华儿女遗忘。

谈古论今,少年识戏则国粹荣华。

文化高地:老戏本遇上新想法

传统戏曲的处境尴尬,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的价值观部分已经与如今的社会格格不入。例如京剧《红鬃烈马·武家坡》中,薛平贵在西凉与代战公主成亲,回到武家坡与王宝钏会面,复伪称为薛平贵之友,故意调戏以试王宝钏节操,在当时的男权社会这是一件十分寻常的事,可是在推崇男女平等的今天,这一折戏就无法体现出主流价值观了。

为了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尤其是年轻人的喜好,各式的新编戏应运而生。浙江小百花越剧团茅威涛老师主演的新编《梁祝》在2006年首轮公演后又多次演出,获得好评如潮,同时,新编戏也会得到一些负面评价。

高校戏曲类社团作为传统戏曲文化的新鲜血液,不能仅仅满足于演戏,更应达到理论的高度去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建言献策,担负起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指导老师在越剧社日常练习时经常这样对学生说。

尽管戏曲类社团的规模并不宏大,在承办活动方面也存在着不便,但是浙江大学京昆越三剧社依旧凭着对戏曲的热爱,怀揣着满腔热血,坚持给校内学生带来精神享受,坚持为传统戏曲的发展献力。婉云京剧社的第十二届“华堂清音”校园京剧晚会将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永谦剧场如期举办,他们正是如此数十年如一日坚守着传统戏曲这一片文化高地。

于传承中创新,望梨园再一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