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者说

时间:2018-04-19浏览:415

书籍的背后

接到书目资料整理任务的时候,老实讲我确实暗暗欣喜。书目列表看下来,每一本都透露着厚重的历史气息,等待着我去挖掘,我喜欢这样的感觉。

拿到的书目有两本,《浙江镰刀菌志》和《昆虫大全》。

《浙江镰刀菌志》是一本专业性极强的教材类图书,镰刀菌种形态、性状也不稳定,变异大,整理分析的整个过程都透露着“困难”。书籍原本收藏于学校图书馆藏中,由于时间原因我无幸拜读,只能在网络上查找相关发表的文章内容。仅仅窥探到镰刀菌世界的冰山一角已深感真菌世界的博大与其变化的多端。作为一本科学研究类书籍,书中每一类每一科的镰刀菌种的收集整理都要求准确无误,也正是这样科学研究者科学严谨的自身要求,促使陈鸿逵老先生十余年倾注心血,磨出这样一本沉甸甸的书籍。恰逢陈老九十寿辰前完成的《浙江镰刀菌志》,应该说是陈老对自己一生“科研戎马”的总结,也算是送给自己一份最珍贵的礼物。

讲这本书自身的内容有多么重要,完成难度有多么大,我相信这一本本经过了岁月洗礼与沉淀的老书们都在伯仲之间。让我动容的是陈老倾注在这本书上的情感。这些科研资料在西迁途中一直被陈老被视为珍宝。在那段艰苦的日子里,家里钱可以不要,粮食可以节衣缩食,但是资料不能离开身边半步。而就是这般珍贵的资料,在陈老百年高寿之时,他选择了将它们全部捐给了浙江大学。这些资料,这本书,俨然已是老人的化身。一位百岁老人,斑白着双鬓,颤微着双手,将自己这几十年华都捐给了浙大,捐给了科研。每每想及于此,我的内心便是肃然起敬。

讲到“昆虫大全”,只是一个模糊的书名。我先是查找了昆虫科学研究所的所有老师名单,刚巧有一位老师我曾选修过他的课程,留下了联系方式。可惜线上的沟通并没有给我希望的结果,刘银泉老师也是帮忙提供了寻找这本老书踪迹的方式。几经周折,我拿到了曾在2010年前任研究所所长的刘树生教授的联系方式,一同寻找这本老书。

整个过程中接触到了很多位昆虫研究的老师,或许是资料的保存出了偏差,几位老师在听到这本书的名字时,反应是相同的,“没有哪位研究人员会自信到写出一本《昆虫大全》,昆虫的世界真的太大了,种类无奇不有。”听到几次这样的声音,我觉得我寻找的已经不再是这本书籍背后的故事,而是所有昆虫研究人员们内心,一份对于昆虫学科的敬畏与昆虫研究的严谨。(杨珺婷)

感受作者的专注与求真

众所周知,李约瑟先生曾经对浙江大学给予高度评价。这次参与老书故事的资料搜集活动,让我能进一步地了解李约瑟先生,他的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在我心里,李约瑟先生是个充满热情,敢于冒险,喜欢接触新鲜事物,善于思考和观察的人。他也是细心的,为了方便记忆,他就像做读书卡片一样,为遇到的每个科学家做卡片,甚至将自己对他们的印象也一起标注上去。

因为对中国的好奇,李约瑟先生开始学习中文汉字。1939年,当英方决定派一位学者代表他们赴中国考察,并为中国带去一些急需的物资时,李约瑟先生以“反日支中”的高调言论和思想成为首选。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中国的国内形势来看,赴中国考察是一件极其辛苦的事情,但李约瑟先生没有丝毫动摇,反倒焦急地渴望着能够早日前往中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国。为了自己热爱的事情,任何艰辛似乎都不算什么。

李约瑟先生享受他在中国的整个考察过程。回国后,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文章描述在浙大、在中国的所见所闻。也正是他的描述改变了西方印象中中国生产力低下,只有劳动人民,缺乏科学的形象。

我和团队的同学们感到,每一本图书都为我们展现出书籍背后那个生动、立体的作家学者形象。而在阅读过程中,我们与各位学者“零距离”接触,感到了他们的专注、他们的求真,他们身体中涌动的力量并不因为时光的流逝而衰退、消散。当你捧起书籍,被铅字包围时,那股力量便如泉水一般持续不断地、汩汩地涌向你。(蒋天铮)

纸页里的工匠精神

作一部书,像是垒一座城,一砖一瓦,日积月累;作一部书,又像是磨一根针,磨出光亮,磨出锋芒。不管像是哪一种技艺,都离不开著书者的工匠精神,钟一生,行一事,潜心聚气,投入全力。

了解到蔡堡先生为生物学付出的一生,为一本图谱投入的心血后,我感触良多。从青年才俊,到暮年白头,他的学术历程与东方蝾螈——这种也许看起来并不很讨人喜欢的生物,相伴数十年。

他的工匠精神,我想是源于热爱。从最初因为对生物学的兴趣,蔡堡先生就选择了这条学术之路,从北大到美国大洋彼岸的哥大,从意气风发的学子到兢兢业业的教授,他初心不改、忠心不变、重心不移。对生物学术研究的热忱指引着蔡堡先生,一路前行,为中国乃至世界的生物学界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热爱背后的支撑,是蔡堡先生对待学术的专注。专心专注、专业专一。“专”是工匠精神的重要内涵,这一点要旨在蔡堡先生身上熠熠生辉。筹建“中国蚕桑研究所”时,他自己亲自带着两名助手四处奔走选址,不顾初来乍到、水土不服引起的腹泻,四处奔波,几经考虑。这份专注与投入难能可贵。

具有工匠精神的人往往都有社会大义的担当与勇气,能够在社会危机之中挺身而出,尽心尽力,蔡堡先生也不例外。1958年西湖的水污染造成湖水变色,蔡堡先生临危受命,找出了变色之因,更是潜心寻找解决办法,仅用一年,就采用了生物灭藻的方法让污染的西湖水重归往日的清澈。

学术热爱、事业专注、社会责任,是蔡堡先生作为一名学者的工匠精神的最好体现。生物学之路,会成为我们每一位学子在学术之路上的榜样与指引。(陆理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