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新境界

时间:2018-05-10浏览:2020

成龙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深刻回答在新时代为什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课题。其中关于马克思主义人民主体思想的论述,不仅揭示了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理论品格,而且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把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思想发展到崭新境界。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是马克思主义的鲜明品格

劳动和资本的对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对立。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本质上是对资本主体的批判和对人民主体的呼唤。早在《莱茵报》工作期间,马克思已经看到了摩泽尔河沿岸地区农民“骇人听闻的贫困”,但作为国家代表的普鲁士政府拒不承认这一基本事实,他们或者认为“农民的贫困状况是虚构的”,或者只承认“摩泽尔河沿岸地区的特殊的贫困”。马克思以记者的身份为贫苦农民的利益辩护,与普鲁士专制政府发生激烈冲突,最终导致《莱茵报》被查封。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他深入研究现代国家的本质,提出“不彻底摧毁一切奴役制,任何一种奴役制都不可能被炸毁”的结论。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全面揭示异化劳动给工人阶级造成的悲惨生活现状。异化劳动带来的,一方面是富人的“奇迹”“宫殿”“文明”和“智慧”,另一方面则是工人的“赤贫”“棚舍”“野蛮”“愚钝”和“痴呆”。共产主义将消灭异化劳动,把人的特性还给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把自己的全面本质据为己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进一步根据唯物史观,把资产阶级国家称为历史进程中的“虚假共同体”,强调共产主义将推翻一切旧的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基础,以“真实共同体”代替“虚假共同体”,把“偶然的个人”变为“有个性的个人”。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深入考察资本的发展逻辑,认为在以资本为主体的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共产党人就是要与私有制度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建立“自由人联合体”,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揭示资本及其国家相互勾结,共同参与贩卖黑人奴隶,雇佣妇女和童工,以榨取剩余价值的罪恶。他特别描述了诺丁汉童工紧张劳动的状态。认为“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无产阶级就是要通过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实行对剥夺者的再剥夺,从人对“人的依赖”和人对“物的依赖”走向人的独立自由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是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只要人民成为自己的主人、社会的主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人,共产主义理想就一定能够在不断改变现存状况的现实运动中一步一步实现。”这些论述,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以人民为主体的鲜明品格和本质特征。

坚持以人民为主体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为理论武装的新型政党,从成立的那天起就把推翻“三座大山”,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人民不仅是国家制度的制定者、评价者、监督者,而且是资本的占有者、使用者,利益的分享者。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就为我们党制定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为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他反复强调,领导干部一定要关心群众生活,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小孩子上学的问题,修桥补路的问题,注意“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新中国成立之初,一切国家机构的设置都贯以“人民”二字。如政府是“人民政府”、最高权力机构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协商机构称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法院、检察院称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等等。突出反映了新中国的群众性、人民性。党的八大把国内的主要矛盾定义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然而,由于对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很快又偏离正确方向,把“反修防修,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作为主要矛盾来抓,给党和国家造成巨大损失。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邓小平领导我们党重新认识主要矛盾,制定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把人民的“温饱”“小康”“富裕”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并且一再强调,改革要尊重群众首创精神,注意集中群众智慧,把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作为判断各项工作成败得失的基本标准。邓小平之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其中“代表先进生产力”和“代表进步文化的前进方向”都是手段,“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才是目的。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其核心是“以人为本”。这里的“人”当然是中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指出: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要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贯彻群众路线,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这段论述,不仅揭示了中国共产党的本质特征,而且表明了在新征程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沿着前辈足迹奋力前行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价值取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和共产党人的根本宗旨出发,推出《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委处分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严厉整治“四风”,坚持反腐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名义削弱或侵害人民的权力和利益。同时,着力“构建决策科学、执行坚决、监督有力的权力运行机制”,以“保障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已经解决,总体上实现了小康,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据统计,3万多字的十九大报告,“人民”二字超过200次。人民被放在首要位置。基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把“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从“温饱”“小康”“基本现代化”调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三个阶段。同时,围绕这一目标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的基本方略,并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队国防、祖国统一、对外交往等每个领域的建设做出具体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次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命运早已同中国共产党的命运、中国人民的命运、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连在一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仍然要学习马克思,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不断从中汲取科学智慧和理论力量,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更有定力、更有自信、更有智慧地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确保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始终沿着正确航向破流前行。”在这里,所谓“正确航向”首先是以人民为主体的根本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为改变人民历史命运而创立的,是在人民求解放的实践中形成的,也是在人民求解放中丰富和发展的”。表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不可分割的思想联系。(作者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导,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基地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