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并践行这一份珍贵

时间:2018-05-31浏览:445

■林雅

第一次看到《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是在两个月前。那时一位朋友通过微信传来一张照片,是这本书的封面,我激动地立即打电话过去,问他里面都写了什么,他亦难掩兴奋:“全是采访笔录,跟我们两年前做的很像,而且里面有好几个人,我们也采访过!”几天后,我也收到了同一本书,翻看过后,有些惊喜,像是曾悬在胸口的某颗大石落下,亦有些感动,就像曾经念念不忘的什么事,等来了回响。

大概是在2015年五一假前夕,我无意间浏览到一个关于延安知青的网站,里面的头版头条讲述的就是习总书记的知青故事:他在整整7年的时间里,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成长为满腹才华的青年,先后度过了跳蚤关、生活关、饮食关、劳动关和思想关,为梁家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为自己未来的人生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顺着习总书记的故事一点点寻找与他相关的人物与地方,心想在如此逆境中,到底是什么样的意志与精神,才能绝地反击出如此漂亮的故事,将苦难化作人生中的一笔财富。我在网络上搜索出了许多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及当时与他们接触较多的干部的受访资料,其中有许多都是如今卓有成就的人物,读了他们的经历后,愈发对知青这个群体以及他们的特殊经历产生兴趣。

想做就做。那时候的动作很快,不出半个月,一支学生社会实践团队就组成了,但满腔的斗志很快就被连连打压,因为知青毕竟是文革的产物,自带敏感属性,对于褒贬的把握也绝非学生群体能胜任,我们甚至在网络上也搜索不到学生群体曾涉足的痕迹。许多人劝我们解散团队,不做有风险又无意义的事,但我们始终不想放弃。因为一个事物的好坏,从不同的视角看是不一样的,我坚信知青群体与大学生群体能建立某种正面的联系,也坚信存在一种正能量的知青精神,是值得社会大众去学习的。时代与政策越是复杂,那些在艰难的环境下,依旧意志坚定,奋发向上的知青们,他们身上所练就的品质,就愈发珍贵,而这些品质恰恰就是出生于和平年代的青年学子所欠缺的。上山下乡的政策虽难说是非,但投身基层,深入群众的益处是实在的,因此,这也跟我国现今的“大学生村官“政策有一定的共通之处,如果对优秀知青精神的提炼和宣传能鼓舞更多的大学生走向基层、服务社会,勇于担起艰苦却重要的工作岗位,那我们也算是为祖国的繁荣发展做了微薄贡献。

所以我们将主题定为“感悟知青精神,砥砺青春品质”,抱着学习的心态,用三个月时间去往了延安、西安、北京三地,选择性地走访了16位目前较有成就的、曾在延安插队的北京知青及与他们有过接触的人,去倾听并记录他们的故事,寻找一定的共性。同时在陕西省各类高校中发放了1440份纸质问卷,了解大学生对学习知青精神的看法以及下基层的意愿。问卷的结果是:大学生普遍对知青的了解甚少,但他们听了知青的故事后都表示愿意学习。愿意下基层的大学生仅占总数的33%,且从专科院校到985高校呈递减趋势。不愿吃苦,更多地考虑个人的发展,眼高手低成为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现象。

而受访的知青前辈们尽管大多身处高位,却格外态度谦和、为人朴实。他们谈起自己的知青岁月,都会提到从中学到的宝贵经验和品质。虽然对那段历史和岁月持有各自不同的意见,但在他们都会提到同一句话:没有那段知青岁月,就没有现在的我。

时任梁家河村公社党委委员武装专干杨世忠爷爷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他是相信存在知青精神,也鼓励弘扬知青精神的,因为那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特殊环境下,锻炼了的特殊人才,我们的习总书记就是这样的一个人才。他在国家百废待兴的时候,为陕北带来了京城的知识和文化,改造了农村的面貌,也经过了农村的艰苦锻炼,成为了国家的栋梁之才,最终当上了国家最高领导人。许许多多与习主席一样有着奉献祖国的赤子之心及顽强意志的知青,他们的优秀品质逐渐在建设祖国的进程中凸显,知青精神也就慢慢地形成。习主席,无疑就是知青精神最好的代言人。

这样的精神,我们在经过走访后总结为:1:吃苦耐劳,无私奉献;2:勇于挑战,服务大局;3:自力更生,无私奉献;4:热爱祖国,紧靠群众。用简洁的一句话概括就是:爱学习、能吃苦、求上进。

这些总结出来的名词都很常见,在我们从小念书的课本里,在大街小巷的宣传板里,以及各类媒体屏幕上,我们都看得几近麻木,但真正那样去做的人,却寥寥。因为我们看到许多人致富与到达高位的方式可能与之完全相反。但我们也许只看到了这些人走得很快,却没有关注他们能走多远。

在当今社会,仍然有这样一批人,他们从“上山下乡”的浪潮中走进新时代,坚守着可贵的品质,长久而平稳地发展着。许多人在媒体报道中看到他们的时候,可能会觉得用来形容他的词很假,并提出疑问:“怎么会有人真的这么无私,真的这么拼?宣传需要美化的吧?”

在融入知青圈子之前,我也曾这样认为。但当我真的与他们接触过以后,只觉得媒体的报道,有时甚至表达不尽他们的好。陕西省社科院文化艺术研究所的所长莫伸老师无条件地答应到大学去做知青相关讲座,并执意不要专车接送,自己吃过饭以后只身乘坐公交车前来,唯一的要求就是叫我一人从校门口的车站带他讲厅。他的谦和与认真感染得满座学生起立鼓掌。中国知青网的理事长周秉和伯伯听说我们要来北京,专门为我们安排住宿,选好受访地点,并请来不少知青好友与我们共同见面。陕西中洲电力设备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农伯伯只穿几十元一件的衣服,却日日亲自去帮扶贫困知青。在与我们吃饭时,他只去最寻常的饭馆,吃肉夹馍掉落的饼沫也要捡起吃掉,且次次都会吃干净碗盘中的每一滴汤汁。我们中有人不解,是不是装给我们看呢?但装只能装一时,长时间的相处,加上过往照片及周围人的评价都在证明,这一切都是真实的。所以他不需要教导我们什么,自身的行动就已经深深触动了我们这群时常剩饭菜的大学生。还有陕西知青合唱团、陕西知青艺术团等众多知青文艺组织,时常活跃在全国各大音乐舞蹈赛事中,连连拔得头筹,他们的活动几乎都靠自费。当我问他们为什么愿意自掏腰包这样奔波,他们说:“我们这一辈,大多有点文艺特长,到了这个岁数,能想到还能为社会做的,或者能让社会更多的注意到我们知青的,这是最好的方式了。”

2012年,时任《人民日报》评论部主任的卢新宁曾在题为《在怀疑的时代依然需要信仰》的演讲中说道:“我唯一的害怕,是你们已经不相信了……”。《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这本书发放到众多大学生手中之后,部分人的真实反映可能只是粗略一翻,之后便将它束之高阁。在这个什么都高速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年轻的一辈依旧不断地消解着主流文化,将爱国、无私和勤俭与虚伪相联系,甚至通过朗读红色文化来营造笑点。很难想象,等到中国梦真的实现的那一天,那一代青年人是否还相信中国梦。

所以,在翻到这本书时,我感动于曾经坚持的事情,此刻真的被官方团队以某种方式落到了实处。尽管这样的方式也许不算真正的落到人心处。但站起来,总好过原地坐下。知青岁月可贵,但在艰难的环境中不忘初心,奋发向上的品质,以及给后人留下的财富更为可贵,相信这一份珍贵,是将在历史的长河中,不断被洗刷掉渣滓,留下的最珍贵的珍珠。也相信在日后的时光里,我们这一代的青年学子会在前辈们用自己的辛劳为我们换来的和平盛世里,逐渐觉醒,紧紧抓牢那颗珍珠,并内化于心,代代传承。相信在习总书记的带领下,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进程里,定会有我们这一代添上的浓墨重彩的一笔!(作者系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硕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