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修武定”击跆道,修身会友薪火传

时间:2018-06-07浏览:580

■学生记者 陆理宁

队员负手而立,队伍整齐而列。压腿、拉筋、横踢、忍着双腿的酸楚扎着马步,顶着拉伸的疼痛舒展筋骨……

邵逸夫体育馆,常常跃动着一群年轻的身影,而其中一位目光灼而坚毅、动作稳而有力的同学就是浙江大学2016级热能工程博士生——江灿成,他也是浙大击跆道协会唯一的黑带教练。

兼容并包的新派武术

击跆道,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一个全然陌生的事物,但却是江灿成已经持续了四年多的爱好。泡实验室的博士生和击跆道教练在他的身上奇妙而和谐地结合了起来。

聊到击跆道,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来:“这是一种兼容并包的武术,它包含了跆拳道、泰拳的腿法,咏春的拳法,中国传统的双截棍法等内容。”

江灿成初遇击跆道,是在念本科的时候。那时的江灿成觉得自己虽然是读书人,但也应该拥有保护自己的能力,便心生了学习武术的想法。正好通过同学了解到了击跆道——这一在广东地区已经有比较成熟体系的新派武术,便加入了学员的队伍,一练就是四年多的时间。经过一步步努力,如今的江灿成已经达到了黑带的等级,并且成为了一名击跆道教练。“一位师兄告诉我说,如果你参加过一次集训,那之后就再也没有不能吃的苦了”,而这样的集训江灿成参加了六次,三年的寒暑假,一次不落。集训的地点距离他的家有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所以为了赶上八点开始的集训,江灿成六点多钟就要起床赶车。集训的强度很大,每一段训练都要持续整整三个小时。

在他看来,击跆道不仅仅是一门身体上的锻炼,更是精神上的锤炼。击跆道的训练讲究与大自然的融合,所以他们的训练往往都安排在户外。寒暑假的集训更是真正地做到了“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无论是炎炎夏日,还是严寒深冬,为了不影响动作,他们都只能穿一件薄薄的道服在室外训练。江灿成笑着说:“暑假集训时非常热,穿着道服就会汗流浃背,不穿就会晒黑,我不在乎肤色,所以总是脱了衣服训练,每回结束时就会黑得连我妈都不认识我了。”

不懈努力聚同好之友

来到浙大后,他和同专业的两位同学和一位本科校友开始为成立浙大击跆道协会努力。

他们首先向公体部的老师寻求了帮助,获得了一块玉泉校区逸夫体育馆内的训练场地。同时,他们借助了浙大cc98论坛、16级研究生的微信大群和国际击跆道的微信公众号开始了线上的招生。目前浙大击跆道俱乐部有二三十人稳定的团队规模。

但是,由于击跆道的特殊性质,江灿成他们也遇见了不少的困难。“首先,击跆道作为新派武术没有跆拳道等武术那样广泛的爱好者群体,目前的教练只有我一个人;第二,击跆道的场地要求并不是十分严格,无论是草地还是操场都可以操练。但是这样一来,和跆拳道等需要特定场馆练习的武术门类相比,很多同学会因为场地选择余地宽松而感觉击跆道这门武术不够正式。”

不灭热忱促薪火相传

虽然创办社团的经历并不顺利,但还是有二三十位同学因为对击跆道的热爱而聚集起来,每周两次在玉泉进行时长为一个半小时的训练。

从热身拉筋到腿法训练,再到棍法训练,如果有多余的时间他们还会一起做一些有趣的体能训练。“两人合作的仰卧起坐练习就是一个很有趣的体能训练,一个同学扎马步,另一个双腿盘在他的腰上腾空做仰卧起坐,这是一种很科学的仰卧起坐方式,可以避免普通仰卧起坐可能造成的脊柱损伤。”

如今的队伍中有来自浙大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同学,大家的专业也是各不相同。最让江灿成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在紫金港校区的学员——2016级电气工程专业本科生郭如鹏,“他去年每周两次的训练,都会从紫金港校区赶到玉泉来,现在由于学业原因暂停了训练,但是下学期他到玉泉校区之后就会继续加入我们。”基于对击跆道的热爱,郭如鹏从一个击跆道“小白”已经达到了黄带的水平。“喜欢上击跆道是源于自己男孩子的英雄梦,同时也想借此机会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文化。”在接触到击跆道以后,郭如鹏越发觉得这门武术科学的动作分解以及强身健体的实用性非常符合他的期望,于是坚持练习了整个学期并考出了黄带。“我以后还会继续练习下去的,争取有一天可以拿到黑带!”

目前的浙大击跆道俱乐部只有江灿成一个教练,他对未来击跆道在浙大的发展有些担忧,但他坚定地说,“只要我还在浙大,就会把这个爱好、这个团队继续发展下去,如果工作后我还在杭州的话也会继续跟进。目前,我们正在收集素材,准备制作一部浙大击跆道的视频,来更好地宣传它,推广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