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在浙大举行

时间:2018-06-14浏览:609

本报讯(记者 柯溢能)678日,教育部“奋进之笔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在浙江大学举行,就《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召开新闻发布会并组织采访团进行实地采访。8日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解读了《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介绍有关工作开展情况。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为加快建成我国人工智能领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高地,教育部同意并支持浙江大学“注重学科交叉融合、聚焦重大科学问题、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与产业对接”,牵头建设人工智能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会上,教育部科学技术司司长雷朝滋介绍《高等学校人工智能创新行动计划》有关情况,中国工程院原常务副院长潘云鹤院士作专家解读和点评,浙江大学校长吴朝晖院士、清华大学副校长尤政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副校长李建东结合各自学校介绍了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有关情况,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主持发布会。

记者从发布会现场了解到,《行动计划》从“优化高校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体系”“完善人工智能领域人才培养体系”和“推动高校人工智能领域科技成果转化与示范应用”三个方面提出了18条重点任务和三个细化专栏,着力推动高校人工智能创新。

浙江大学是国内最早研究人工智能的高校之一,在1978年就开始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经过近40年的发展,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突破与创新性成果,在人工智能基础研究、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鲜明特色与显著优势。据介绍,浙江大学在人工智能发展中形成了坚实有力的学科发展基础,凝练了鲜明独特的学科发展方向,确立了交叉融合的学科发展方式,完善了校企协同的学科发展模式,贡献了战略规划的学科发展成果。

吴朝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人工智能是浙江大学面向未来的战略方向。结合学校“双一流”建设任务,浙江大学将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引领交叉会聚趋势,进一步优化人工智能学科生态。二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进一步开展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三是打通创新发展链条,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应用转化。“人工智能已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社会发展的加速器。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渗透并重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经济活动各个环节。”潘云鹤在发布会上表示,对教育而言,人工智能将带来诸多机遇和挑战,将推动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推动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创新。

7日和8日上午,来自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30余名记者组成的采访团走进浙大实验室,实地了解近年来浙大在人工智能上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