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牵一甲子

时间:2018-06-14浏览:250

1958年,我们从黄浦江畔、钱江两岸、八闽大地、锦绣江苏,手捧浙江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怀着无比喜悦的心情,来到母校无线电技术专业1958级(581582583班),开始了梦寐以求的5年大学生涯。我们充满天马行空的梦想,天真单纯的热情,师长的教导如阳光雨露般滋润抚育我们茁壮成长,如灯塔般照亮我们前行的方向。

五年求是园,屡经变迁。入学时,我们无线电583个班共90人。1961年,抽调部分同学进入11系。同时,撤销师训班和自动远动专业后,部分同学转入无线电1958级。无线电1957级少数同学因故插班58级。毕业时,无线电1958级同学,已经超过100名。男生宿舍,也经历从本部4舍到3舍,再到三分部平舍的变迁。不变的是,创系元老何志均、邓汉馨、戚贻逊、张毓鵾、姚庆栋等老一辈师长,带领当年风华正茂的中青年教师荆仁杰、张德馨、梁慧君、叶秀清等,求是创新,攻坚克难,奋发创业,教学规模和学科建设均有较大发展,一批批莘莘学子,如饥似渴,孜孜以求,获取科学知识,学得做人真谛,梦圆求是园。

五年求是园,峥嵘岁月稠。入学伊始,我们接受一个月的入学教育,走又红又专道路。学习宣传“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五年中,劳动实习时间超过一年。我们先后参加修筑杭州半山钢厂铁路支线劳动,第六教学大楼的基建劳动,萧山长河公社抢收抢种劳动,到杭州电器仪表厂、杭州邮电器材厂、上海无线电四厂、武汉710厂、南京714厂等企业生产实习,还远赴成都766厂毕业实习,参与浙江省广播电台建台、杭州无线电厂、半导体厂和电子管厂筹建,参加学校的教育改革和技术革新。通过劳动和实习,我们年轻学子培养了与工农的感情,增长了生产实践知识,增强理论联系的能力。

五年求是园,我们潜心学习专业知识,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以悬梁刺股精神,废寝忘食,互帮互学。图书馆、阅览室,座无虚席;教学大楼的灯光,彻夜通明。学校重视专业基础教育,重视培养实际工作和生产活动的动手能力。为我们毕业后,在不同的工作岗位得心应手,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学们在专业技术工作中,默默奉献,辛勤耕耘,取得了骄人的业绩,没有辜负母校的栽培,老师的教导。我们中,涌现了高级工程师,研究员、教授、博导等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大中型科研院(所)的院(所)长、企业的总经理、总工程师等高级企业管理人才,厅局级科技管理人才,及军队的中将等。

五年求是园,正处于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生活十分艰苦。但我们个个精力饱满、乐观向上,生活上相互体贴,业余生活丰富多彩。我们当中,不乏歌舞戏曲人才,课余、周末,俱乐部,大操场,自编自演,愉悦身心,振奋精神。工厂车间,农村田头,也是表演舞台,鼓舞士气,忘却疲劳,尽显青春活力。

六十春秋,韶华易逝,光阴如梭。我们骄傲,母校已由院系调整后单一的工科大学,经艰苦创业和四校合并,建成人文、社科、理学、工学、信息学、医学和农业生命环境学七大学部,以“综合型、研究型、创新型”为办学特色,学术思想活跃,学科综合交叉,办学实力雄厚,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居国内高校前列。

六十春秋,乘风破浪,弦歌而行。从1960年正式成立无线电电子工程学系到2015年更名为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学院继承和发扬求是创新的优良传统,栉风沐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培养了近两万名高级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六十春秋,似水流年,岁月蹉跎,改变了我们年少的面容,抹不去我们对年轻时光的追忆。曾经的激情岁月,没齿难忘。浓浓的师生情谊,时时在心头缠绕。纯真的感恩意念,与日俱增,与岁同长。

六十年后,我们再次聚会在魂牵梦绕的母校,心潮澎湃。老校区日新月异,之江校区,山林掩映;华家池校区,典雅端庄;西溪校区,青春焕发;玉泉校区,旧貌换新颜。紫金港新校区建设,规模恢宏,古典与现代融合;舟山海洋学院,敞开大海般的胸怀,拥抱未来;海宁国际学院,洋为中用,中外结合,走向世界。“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母校从求是书院起步,跋涉文军长征,跨越四校合并,奋进改革开放,创造丰硕成果,正以坚定步伐,奔向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我们如今虽已是耄耋老人,步履蹒跚,仍胸怀民族复兴大业,祈求民富国强,我们愿与母校和信电学院勠力同心,同舟共济,不忘初心,砥砺奋进!(无线电1958级部分校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