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朗读亭”

时间:2018-06-21浏览:1169

古典的木质装潢,小巧的六角结构,朗读亭在2017年初降浙大,成为启真湖畔独特的风景。2017年,“朗读亭”跟随中央电视台的《朗读者》节目走到求是师生身边,每天早10点到晚22点间开放,这12个小时成了爱好朗读者的静谧时光,这个小亭子里的单日人流量最高达500人以上。

2018年,伴随着《朗读者》的再度开播,“朗读亭”也于世界读书日(423日)相约浙大,正式落户紫金港基础图书馆。在那小小的一隅,全3D立体环绕、隐私帘、消毒话筒、吸音装置,时尚又干净的内部配置与俊朗的外形相得益彰。进入朗读亭后,朗读者们可以选择需要的素材与音乐,享受独特的阅读体验。这窄窄的2.5平方,从不显得逼仄压抑;这短短的3分钟朗读,包含了太多细腻的情感。

匆匆相会,不如朗读。与朗读亭的邂逅,开启了一段又一段奇妙的旅程。

潘文杰 2016级土木工程专业

潘文杰虽身处工科,却保持着异常火热的文科心。学习之余,潘文杰常以书为伴,或吟诵现代诗,或徜徉于经典的海洋,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对于这样的他,朗读亭成为不二去处。一开始他只是出于好奇,想看看这个精致的小亭子里究竟藏了什么。随着多次的相处,他也慢慢开始了解朗读亭,朗读亭也越来越欢迎他。“读出声来不仅可以‘逼着’我逐字逐句地细致阅读,更让我感受到完全不同的氛围。与看书相比,朗读时还可以充分代入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潘文杰说。潘文杰对每一次朗读的内容都会下一番苦心,以符合他那时那刻的心境与感受。

最近,他刚刚从嘉兴南湖“追寻红色记忆”的实践活动中归来,红色的记忆成为他心头的牵挂。所以,他马上完成了《七一献诗》的朗读,借自己的声音传达出诗里岁月的峥嵘,用三分钟重温了一段久远而熟悉的历史。“镰刀和铁锤,把七月的天空,镶嵌成一面旗帜……”声音与文字,也把这五月的朗读亭,染上一份平凡的感动。

七一献诗(节选)

走进七月流火的季节/漫步在现代化都市的街道上/看着林立的高楼/穿梭的车辆/衣着光鲜的行人/享受着与世界同步的信息文明/目睹着奥运赛场上五星红旗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冉冉升起/便有一股馨香在我的心中绽放……在世界的东方/有一条巨龙正迎着一轮朝霞/阔步前进将一个民族的梦想腾飞

季彤彤 2016级法学专业

季彤彤可以说是一位资深朗读客了,开始进入朗读亭的那段时间读的全是系统里的书,而后渐渐转向朗读自己的书。最近一次,她朗读的是英文版《金银岛》。

在季彤彤的心里,纸上经过沉淀的铅字就安安静静地待在书页里,等着她去阅读,去触摸。但经过语言的加工,听着铅字用自己的声音输出,又有一种别样的感觉。那一段文字讲述的少年寻宝的故事,细致地描写了他的一举一动,彤彤仿佛魂穿主人公在对世界进行探索。是好奇,有惊喜,也是一个人对于新鲜事物最真实最原始的反应。季彤彤常常觉得,朗读的魅力就在于让读者细细体会文字间的思想与感情,而这种感情一般难以在阅读的时候体会到。在朗读时,你会感觉自己在讲述一个故事,尽管用的是别人的语言,讲述的是别人的故事,却好像站在世界的正中央,看着故事发生在以你为圆心的圆里,那样的体会着实奇妙。

若要用一句话概括与朗读亭的这段缘分,季彤彤会说,“我可以用看书的一个小时走完别人的一生,这是多么幸运。而朗诵在这之间就是对作者某一阶段人生的细细品味。”

金立 人文学院教授

在这个外观古朴别致的小亭子里,金立曾深情地朗读了一首小诗,“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和死的距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金立说,这几年她常常讲一句话,就是“世界上最远的距离,是我深情地看着你,你却专注地看着手机”。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时间和空间的距离都在不断地缩短,看起来大家好像沟通更方便了,朋友也更多了,但实际上彼此之间的情感距离却被拉大了。因此,金立认为要去关注情感的缺失,尝试拥有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

朗读和阅读不同,朗读需要有更多的情感,而阅读更看重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性。朗读时,“我们读的速度会因为内容和情感的因素,抑扬顿挫,有轻有重,所以朗读更多的是激发我们情感的世界。”

在朗读亭里朗读是有时间限制的,但金立希望朗读本身可以被坚持下去。“我们浙江大学应该建立起一个朗读的平台,让老师和学生们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文章,从而领悟这些文章的深刻的思想。这是一种精神的吸引力,是一种审美的教育,学校应该把这件事做下去。”

《金银岛》(选段)

船员划船到海滩,我们的船首先到达。我跑到树上,其余的人在一百码后。我听到他的喊叫,但是我没有注意到我穿过了树木和灌木丛,跑到了无法再跑的地方。

我很高兴失去约翰,并开始享受环顾这个奇怪的岛屿。我走过潮湿的地面,走进一条长长的敞开的沙地,然后我走到一个地方,树木的树枝很厚,接近沙子。

此时此刻,我听到了那远处的声音,这声音是西尔弗的,藏在一棵树后面。通过树叶,我看到了朗约翰·西尔弗与另一名船员交谈。